教学教研

当前位置:首页 >教学教研 >教学设计

《棉花姑娘》教学设计
作者:杨芳 来源:
发布日期:2005-11-08 13:36:19 阅读:3441次
放手自主学习、珍视独特感受、、体会阅读乐趣 人教版第一册第30课《棉花姑娘》教学设计 设计:杨芳 点评:王跃 《棉花姑娘》一文向我们讲述了一个生动的童话故事:棉花姑娘病了,叶子上长满了蚜虫,它请求燕子、啄木鸟、青蛙给自己治病,可它们都“心有余而力不足”。正当蚜虫们得意地吸食棉花姑娘的汁液时,七星瓢虫赶来把害虫一扫而光。棉花姑娘又快乐地生长,吐出了雪白的棉花。这篇课文寓生物常识于生动形象的故事之中,语言浅显易懂,符合儿童特点,对学生了解科学知识有较强的启发作用。 一、谈话揭题、导入新课 (出示棉花图)小朋友们,你们认识它吗? 棉花是一种植物,可课文中却把它当作人来写,亲切地称它为——棉花姑娘,来咱们和棉花姑娘打个招呼吧!(谈话形式导入新课,以和棉花姑娘打招呼的形式读课题亲切自然)二、初读感知、自主识字 1、自读课文,“棉花姑娘都请了哪些小动物帮忙”学生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通顺。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读课文中要求认识的7个生字。小组交流自学情况,抽读自制的生字卡,互读、互纠、互查。 3、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时空,整体感知课文,在课堂上开辟了学生展示自己的天地。在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中,互相促进,培养交流合作的意识。)三、品读课文、读中感悟。 (一)学习第一节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 2、学生质疑,教师引导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可恶”。换词理解“盼望” 3、有感情朗读第一自然段。(二)学习二---四自然段 1、课件播放(二至四自然段)边看边想棉花姑娘请了哪些小动物给它治病?结果怎样? 2、(板书贴出图片)谁知道棉花姑娘都请了哪些小动物给她治病? 3、重点教学第二自然段,渗透学法。 ① 指导读好棉花姑娘说的话。身上长满蚜虫的棉花姑娘就在这时看到了小燕子,它们都说了什么?会用怎样的心情说话呢?在第二自然段中找出她们的对话,自己先试着读一读。 ② 指导读好小燕子说的话。 谁愿意当一回小燕子读一读她和棉花姑娘的对话?从小燕子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珍视学生独特感受,只要学生有不同的理解就可以有不同的读法,指导读好激动、着急、请求等语气) 3、师生合作分角色朗读第二自然段 4、运用学法小组合作自学三四自然段。 5、各小组展示学习成果。(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引导者,在二至四段的教学中,从扶到放,充分尊重学生,放手让学生参与学习活动,摸索学习方法、展示学习过程,由此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而且培养了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习惯与能力。)(三)、学习第五自然段。 1、自读课文想想你知道了什么? 2、相机质疑、释疑、指导朗读。 (四)、学习第六段 1、借助课件指导朗读。 2、练说词组。碧绿碧绿的叶子,雪白雪白的棉花。学生练说:碧绿碧绿的 雪白雪白的 3、齐读第五自然段。(抓住重点词语训练朗读,是引导学生读好书的重要手段)四、师生合作齐读全文。 让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角色带上头饰,师生合作为课文配音。(读演结合,读中体会。将学生置身于角色中,能有效的调动学生的情感,寓教于乐,乐中求知,使语文教学变得“趣”、“美”、“活”极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五、课间放松:表演唱《爱护益虫、益鸟》 六、指导书写 1、认真观察每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小老师提醒写好“请、就”二字。 2、教师范写、学生描红、临写,师巡回指导。 3、展示学生书写,评一评、议一议,进一步写好这两个字。(大胆放手让学生说字、读贴、练字、评字、改字,充分体现学习的自主性)七、总结全文,汇报收获。八、布置自主作业,选择完成。我会读:回家后,把今天学的课文有感情的读给家长听。我会找:收集有关益虫、益鸟资料,完成一张剪贴报。我会说:把这个故事说给小伙伴听,大胆想象棉花姑娘会笑着说些什么?我会编:仿照课文自编故事,《青菜姑娘》、《禾苗姐姐》或《苹果弟弟》。(这些作业形式多样有利于调动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极大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性,培养了学生实践的能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力求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进行个性化的阅读,强调让学生在自主阅读实践活动、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知识,受得情感的熏陶,从中体验阅读的乐趣。 “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他们有自己的独特感受,在朗读时他们就可以表达自己不同的理解、体会和感受。例如教学棉花姑娘说的这句话:“请你帮我捉害虫吧”在教学中,我比较注重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让他们在自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大胆想象读出自己独特的见解与感受。于是,课堂上,我们惊喜地看到,孩子们读的形式多种多样:有难过地读,伤心地读,着急地读,乞求的读…… 当然,任何一堂课,它都是有延续性的,特别是教学的方法,它的效应还需要我们教师在不断深入钻研教材、不断的实践中才能逐步完善。

    版权宁德师范学院附属小学所有 备案号:闽ICP备16026840号-1

    技术支持:福建电信翼商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