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解读于永正老师的语言评价有感
作者自我简介:余惠兰,女,1971年5月出生,大专学历,小学高级教师,宁德市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培训对象。曾获蕉城区先进教育工作者、“教坛新秀”等荣誉称号。现担任年段语文教研组长。
积极参与“学习策略”、“新时期全境作文”、“信息技术对小学生品德形成的影响”等国家、省市级课题研究;参与学校校本课程教材的编写;撰写的教学随笔《捉知了“捉”出一节活动课》参加《湖南教育》主办的征文比赛荣获二等奖。
最近,有幸拜读了《于永正老师的教学艺术》一书。书中刊登了多篇于老师课堂教学实录,一口气读完这本专集,惊叹于老师那精心的教学设计之时,更佩服于老师那充满人文关怀、让人回味无穷的课堂评价,现攫取几个片断,与大家共享。
镜头一、:教学《全神贯注》,一位学生读课文,一连读了三遍也未读正确,孩子急了,无所适从。于老师亲切鼓励他:“记住,第三遍读错了,还有第四遍、第五遍,不要慌,老师相信你一定能读好!”老师热情的鼓励让他有了信心。第七遍,他终于将一段课文读通顺了。结课时,这位学生撰写的名言“只要全神贯注地朗读课文,一定能够成功”,让听课的师生都非常感动。于老师就是这么真切地关注弱势群体,这样耐心地等候着学生成功。学生还会怕学不好吗?
镜头二、于老师请学生上台板演后,对学生所写的生字进行评价,于老师拿出红笔要给“写得最好的字画上红圈”在圈出了明显较好的一个字后,于老师又端详起另三个写得实在一般的字,不一会儿,他面露喜色,将两个写得好的偏旁圈了出来,最后连那似乎挑不出优点的“艺”字,也在折角处给郑重地画上了圈,并竖起大拇指,夸奖道:“这个折很有味道!”于老师就是这样将学生的闪光点拿出来,并将之放大,给他们以充分的欣赏和鼓励,使学生学出自信。
镜头三:
口语交际课《动物王国扳手腕比赛》上有这样一个学生解说的教学片段:
夏:(生)小蜜蜂电视台,小蜜蜂电视台!现在,我们在动物王国体育馆,现在直播动物王国扳手腕决赛实况。欢迎收看。现在运动员、裁判员已经入场。担任裁判的是执法如山的国际裁判大象。(笑声)
师:就凭你这句话,已达到宋世雄的水平了。(笑声)趁这个空儿向观众介绍一下运动员。
夏:……
于老师总是不吝惜自己的语言夸奖学生,“已达到宋世雄的水平了”“XX同学说的比宋世雄还棒!你可以叫‘盖世雄’了”。学生的解说真的比宋世雄好吗?当然不是。这就是于老师把“芝麻”说成“西瓜”,以激励学生。更重要的是,于老师还注意通过评价,对学生进行学习方式的导引。比如在夸奖学生是“宋世雄”的同时,不忘给学生以指导——别忘了介绍观众的表现。又如: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在学生初读课文后,发现有部分学生继续读书,做了如下评价:“老师发现刚才有些同学读完之后,见其他同学还没读完,就又读了一遍,这就叫自觉学习。”于老师在巡视学生读书时,看到一位叫陆宇飞同学在读第二遍的时候,拿起笔来把与问题有关的语句都画下来了,便说:“同学们,‘不动笔墨不读书’。陆宇飞同学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把有关语句都画下来。这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也是一个良好的习惯。全班同学都要向他学习。”随后,当看到学生都已一边画,一边读之后,又说:“不少同学都是一边画,一边记。很好,陆宇飞的经验已经普遍推广。”于老师的这些课堂教学评价看似无意却有意,它对学生的影响可能是一辈子的。真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掩卷沉思,回顾当前课堂教学,觉得目前教师评价语言存在以下几个问题?问题之一是教师的要求偏高,对学生的答案求全责备,使学生心虚,不敢“高攀”,压抑了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问题之二是为了体现对学生的尊重,不管学生的回答是否正确、理解如何,对学生的回答一味喊“棒!棒!你真棒!”,廉价表扬,言不由衷。也许有人会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没错。但我们能从《哈姆雷特》中读出个林黛玉来吗?能称赞《狐狸与乌鸦》中狐狸聪明机灵吗?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并不意味着可以不要社会主导价值了;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并不意味着可以忽略老师的主导作用。因此,这种评价方式会混淆学生是非观念,容易产生误导。问题之三老师对学生不完整的答案不做评价,不做指导,径直找“优等生”答出教师所谓的标准答案。尤其是在公开课上,为了节省教学时间,顺利完成预设的教学任务,尽量不“兜圈子”。这是最为常见,最为普遍的一种现象。这种不做评价的“评价”缺乏指导,没有起到导向的作用,难以切实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尤其是中差生),反而还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
怎样提高教师的评价语言的水准和品位,以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很好地落实、体现课标精神呢?一位教育工作者是这样说的,他认为一是要提高教师的文化底蕴和品位;二是要增加对学生的人文关怀、由衷赞美,尤其是对落后生;三是要找一定数量的评价语言,以便在课堂上灵活、恰当地运用。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说几点建议:
一.热切的激励性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学生成长发展走的是“成功是成功之母”之道,充满真情的激励语言能让学生不断获得成功的动力。教师应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将之放大,充分运用各种各样激励的手段,催化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强化学生成功的欢悦,不断地增强着学生的自信心和上进心。如给作文写得好的学生评上“作文小明星”、“咱班的小作家XXX”等,给口语表达能力强的学生评上“盖夏青”“盖忠祥”(夏青、忠祥为著名播音员)等,给画画画得好的、唱歌唱得好的同学分别冠以“未来的画家XXX”“未来的歌唱家XXX”等称号。
二.诚挚的情感性
评价语言要发自内心,要调动体态语言参与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赞叹应是真诚的、发自内心的,表扬时要善于调动体态语言,丰富评价的内涵。如对于情绪紧张、说话结巴的学生别急于打断他的话,应给予鼓励的、赞许的目光,当他说得精彩时,不妨竖起大拇指,让学生能从我们的表情、神态中受到激励,找到信心。一个充满善意的眼神,一个赞许的点头,一个高高竖起的大拇指,轻轻地拍一拍学生的肩膀,摸一摸学生的头,都不仅仅传达了一份关爱,还表达了一种尊重、信任与激励,这种润物细无声的评价方式更具亲和力,更能产生心与心的互动。
三、精当的指导性
评价语言要有一定的针对性,要能反映出学生的发言好在哪里,错在哪儿。要善于从学生错误的发言中捕捉正确的因素,使学生明确不足,找出努力的方向,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如教学《钓鱼的启示》一课,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时,对作者钓到鱼之后的高兴心情还表现得不够。可以这样评价:“听了你的朗读,我仿佛看到了那条很大很大的鲈鱼是怎样的挣扎着,如果能把作者钓到雨时的惊喜之情表现出来就更好了。”
四 评价的多样性
评价语言也要丰富多样,富于变化。如学生说出了别人想不到的有价值的问题或感受,便竖起大拇指,夸他“独具慧眼,能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问题。”“你的想法与众不同,有自己独特的理解!”“你对课文的理解是这么深刻,真是作者的知音啊!”
其次,课堂评价除了注重学生的学习效果,更要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态度,也就是要重视非智力因素的评价。如有的学生虽然认真思考了,但说的还不是很好,老师可以说:“你的回答虽不尽人意,但可以看出你已经认真思考了。我们再来听听别人的意见,好吗?”“老师虽然不赞成你的观点,但很欣赏你敢于举手发言的勇气。”也可以给予颁发倾听奖章、发言奖章、合作奖章、“我真棒”奖章等。
包含附件:
2006032215440573499.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