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古诗教学的两个着力点
——兼谈《泊船瓜洲》的教学
作者自我简介:
刘小春 ,
1995年毕业于福安师范学校,2001年获得大专文凭。小学一级教师。在近十年的任教生涯中,教育教学效果显著,先后受到各级表彰十余次。多次在县、市级教研活动
中承担观摩课任务,并获得好评。2002年获县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优一等奖。2003年被评选为县首期语文科骨干教师。2005年7月参加市级骨干教师培训。有多篇论文分别在省、市、县级评比中获奖。所制作的课件获校课件比赛三等奖。
古诗,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行版)要求学生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50篇,目的之一是“弘扬祖国优秀文化”、“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目的之二是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感染,“培育爱美的情趣”;目的之三是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怎样指导学生学好古诗,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究。
首先说说古诗教什么,这是目标问题。我们认为,古诗教学有两个着力点:一是语言理解上的着力点,二是吟育训练上的着力点。这是由“古诗”的特点所决定的。
语言理解的着力点在于“古诗”的“古”字上。何谓“古”呢?就是和白话语表达上不同的语言点。这些语言点表现为:(1)古诗中的单音节词,在白话语中多为双音节词,如“京口瓜洲一水间”的“一水间”,用白话语就是“一道长江水相隔”。这就要引导学生把古诗中的单音节词化为双音节或多音节词。(2)白话文和古诗中同字不同意义的词,如“停车坐爱枫林晚”、“儿童急走追黄蝶”中的“坐”和“走”。(3)古诗由于受字数和韵律的限制,语言往往十分凝炼。这就存在省略与倒装的特点,如“泊船瓜洲”这两个词之间就省略掉了一个“在”字;“京口瓜洲”之间省略了一个连词“和”字。此外还有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等现象。至于倒装,在古诗句中更是常见。像《泊船瓜洲》这首诗,对照以上语言点,有哪几处需要老师点拨呢?①单音节需译成双音节的有:课题中的“泊”,第一句的“一水间”,第三句中的“绿”、“江”,第四句中的“何时”、“还”。②需要补充的有:诗题缺介词,第一句和第二句缺连词。③如果把课题中的“泊”字译成“停靠”这个双音节词,那么课题就成了“停靠船瓜洲”,显然不合乎现在的表达方法。这就存在着倒装,需要调换。
吟诵的训练点在于“古诗”中的“诗”字。诗是通过有节奏,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它具有语言美、音韵美、节奏美、意境美的特点。这些“美”必须通过反复吟诵和想象来体会。因而,反复吟诵,从中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受到美的熏陶感染,是“古诗”教学的又一着力点。
当我们确定了古诗教学的两个着力点之后,应该怎样“着力”施教呢?这是第二个问题,它涉及到结构、方法、手段,古诗教学与其它课文的教学在“阅读”教学这个范畴中有其共性,都是着重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书面语言的能力而进行的系列训练。要培养其能力,当然应该以学生的实践活动为主,即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给学习方法。一般从在结构程序来说,古诗的教学应当先指导学生读懂读通诗句,进而通过反复吟诵体会诗的思想感情。不管是哪个环节都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学,从学中掌握方法进行迁移。以指导学生理解诗句来说,应该指导学生从读、译、补、连、换等方法中总结出学古诗的一般方法。如:引导学生理解《泊船瓜洲》这个课题,可先让学生读题“泊”字之意,当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动脑得知“泊”是“停靠”(当然也有其它表述方法)的意思后,让学生把这个意思放在句子中职再读一读。这时学生会发现“停靠船瓜洲”根本不通。老师可启发学生想想怎样说才会通。有的学生整理成“把船停靠在瓜洲这个地方”。老师可进一步启发学生与原句子对比,是怎样从原句变为这个完成通顺规范的句子的。让学生从中总结理解这句话的方法。而后再让学生想一想围绕这个意思还没有其它表达方式,有的学生说“在瓜洲这个地方停船靠岸”,有的说:“停船在瓜洲这个地方”这些说法都能完整地表达出诗题的意思。根据理解诗题的方法步骤引导学生理解诗句。老师在该着力的地方引导学生做上记号,然后进行译、补、连、换等方法学习,学生的实践活动就体现在其中,这个理解诗句意思的过程中,把理解与表达统一起来,把学习知识与培养能力统一起来。语言的转换训练也在此得以充分体现。学习一句诗后能迁移到学习另一句,学习一首诗能迁移到学习另一首诗。这是教学古诗的目标,也是教学其它课文的目标。
当然,古诗的教学除了引导学生疏通理解诗句外,还要体会诗的情感意境等。体会情感:一要领会诗人抒发的是什么情感。二要通过反复诵读加深对情感的体会。以《泊船瓜洲》为例,诗人抒发的是什么感情呢?是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这种情感在诗中怎样体现,这就要引导学生找出抒情的点。《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抒情点是“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赠汪伦》的抒情点体现在“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泊船瓜洲》的抒情点体现在“明月何时照我还”一句中。诗人为什么会流露出这种情感,不是没有缘由凭空喊出来的。诗句中就可以找到三点原因,一是处地生情,二是知时生情,三是触景生情。处地生情是离家近却不能“还”,表现在一二句中;知时生情是时间又过一年了还是不能“还”,表现在第三句中的“又”字中;触景生情是当时诗人在瓜洲身处异在明月当空,使诗人产生“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情怀。就是因为特定的地点,特定的时间,特定的景物使诗人的情感一泄而发。这些在诗中是浑圆一体的。教学时可由这个“还”字切入逐层展开,让学生从诗句联系到生活实际加以深入理解。再说吟诵,诗人的感情是通过诗句中的语言文字来作为载体的,只有通过反复吟诵才能深入体会。古诗的吟诵与其它课文不同,讲究的是如钟鼓长鸣断气连,强调一气呵成。音调、音长、停顿等均按诗的韵律进行朗诵。如《泊船瓜洲》:京口丨瓜洲丨一水间,钟山丨只隔丨数重山。春风丨又绿丨江南岸,明月丨何时丨照我还。这首诗的节奏是“二二三”,“丨”表示停顿,“·”表示该强调的字眼。从读的层次来说,疏通诗句阶段要求读通顺,理解句意后要求读流利,体会感情时,指导学生按节奏轻重缓急读出韵味,这就逐渐达到吟诵的要求。当然,年段不同,要求有所不同,低年级要求能读背,中年级要求读背并理解诗句意思,高年级还要体会思想感情。
值得一提的是,教学一首古诗,可让学生回忆背诵与之相关的其它古诗。如:教学《泊船瓜洲》可让学生背背《静夜思》、《枫桥夜泊》、《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可让学生背背《春晓》、《宿建德江》、《赠汪伦》、《早发白帝城》等。教学《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可让学生背背《示儿》、《望天门山》等。这样可不断巩固学生学过的古诗,积累优美诗句,丰富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