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成为朗读的主角
——探讨低年级的朗读指导
作者自我简介:
杨芳,小学高级教师、参加宁德市骨干教师培训结业。多次担任公开课教学,在教学中能把艺术融入到语文教学中,课堂生动活泼。连续两年参加市教育系统演讲比赛均获一等

奖,
执教《小雨沙沙》获市一等奖、省二等奖,参加省青年歌手赛获三等奖。在省首届推新人大赛中获艺星伯乐榜奖、艺星园丁银榜奖 。
曾获宁德市优秀少先队辅导员、蕉城区语文学科教坛新秀称号。多篇论文,教学设计在全国、省、市级比赛中获奖并发表。
内容摘要:通过对过去朗读指导教学的反思,寻求在新课程标准下的朗读方式,从而提高朗读的质量,如何让低年级的孩子喜好朗读,让他们发自内心的读,在课堂上使孩子们真正成为朗读的主角,而不是被动的、接受式的、一体化的朗读。
关键词:主角、指导、低年级朗读。
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对语文教学提出了重视人文素养,培养学生语感的要求。新大纲明确指出:“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可见,朗读能提高学生感悟语言的能力,把学生带入教学所需要的情境中去。但是在过去教育制度的影响下,有不少的孩子厌烦朗读,失去了对朗读的兴趣,也有不少的教师,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也将形式单一化,变成了为朗读而朗读,使读变的“一成不变”比如说:在进行朗读指导时,很多老师最常问的一句话就是:“这句话该用什么语气来读?”、“你能试着用这种语气来读一读吗?”“咱们一起美美的读一读?”……这样的提问,所造就的朗读是一成不变的,全班一致的朗读,没有任何的个性,长此以往,孩子便失去了在朗读世界中的主角地位,成为被动接受式的、纯粹模仿式的、没有真情实感的朗读。我觉得低年级的朗读指导,主要是引导学生有体会、有感情的读,很多课文可以大胆放手给孩子充分的时间读书,让他们自己去体会、去感受,这样才能真正得到属于他们自己的感受,读出个性化的体会。那么,如何在低年级的阅读教学中落实以读为本,从而优化阅读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我尝试着从以下几方面来指导低年级学生朗读。
一、创设情境,巧妙走进课本。
创设良好的情境,启发学生想象,将学生一下子带到课文的情境中,不仅能激起学生愉悦的情趣,还有利于学生语感的培养,美学家王朝闻说:“朗读者的高明之处,不只在于清晰、流利、悦耳的音和谐,主要在于他进入了文学作品所规定了的情景,即他自己有所体验而形成的入神的音调、颜面表情。”在平时的朗读教学中,我们往往忽视用“情”去朗读,这种情来自于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因此教师要根据课文内容创设情境,让孩子们自己去体验,从而形成入神的音调、颜面表情,才能有良好的语感。
如教学苏教版第四册《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一课,在导入新课伊始,课件出示一幅美丽的荷塘美景画面,教师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在轻柔的音乐声中将孩子们带入美妙的情境: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眼前这个美丽的梦想家园:瞧:小鱼在清凌凌的河水中,快活的游来由去;蝴蝶在绚丽的花丛中翩翩起舞;浓密的树阴下,蝈蝈在欢快地唱歌,一张张碧绿的荷叶幸福地立在池塘里观赏着这一切。同学们让我们赶快走进这美丽的荷塘去看看吧!这一片段教学通过图文并茂的画面,进行感染熏陶学生,运用优美生动的语言、轻柔美妙的音乐来创设情境,使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体验情感,获得对课文内容的真实感受,进而自然激发起他们的朗读欲望。
二、加强范读,学生有样可学。
哲学家黑格尔说过:“教师是孩子们心目中最完美的偶像。”要培养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低年级学生有很强的模仿力,教师便是孩子们乐于模仿的对象,哪个字读得轻,那个字读得的重,哪些词句读得快,哪些词句读得慢, 应让孩子有直观的感受,而刚入学的儿童虽然口语表达较为流畅,但读书时,常拖声拖调,像念儿歌一样,喜欢唱读,这时,教师精彩的范读,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朗读课文的积极性,可以一下子就把学生吸引住,带着学生走进课文的情境中,激发起学生想学习的兴趣。在初读课文前,教师的范读会给学生引路;精读课文时,教师适时的范读,又会给学生感情朗读指点迷津;总结课文时,教师恰当的范读,更会激起学生感情的共鸣。另外,老师范读,学生就能对全文有一个比较完整的印象,方便从整体上感知全文;同时也降低了学生读准字音的难度,使学生能比较容易地进入自主学习状态。
三、朗读指导,珍视独特体验。
长期以来,朗读教学的整个过程,不同程度存在着以问答为主线,让学生顺着教师的思路努力往里钻的弊端,大多数教师忽视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自主和体验。“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孩子在积极的阅读中,他们对学习语文都是极具个性的,对教材肯定有自己独特的理解与感受,在教学中我倡导教师多提出这样的问题:想一想这句话该怎么读呢?要把你自己的想法、看法通过朗读表达出来,然后让学生在自我朗读的基础上指名朗读,并让学生说说自己为什么这样读,只要言之有理,都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有时在课堂上竟然会出现语言、语速、语调表达上的“针锋相对”,我想我们教师在此时不必强求统一,而因尊重学生的理解,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在朗读中的主体作用,让孩子们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角。
例如教学苏教版第二册《棉花姑娘》一课中棉花姑娘说的这句话:“请你帮我捉害虫吧!”这句话在课文共出现了三次,可每一次表达的是棉花姑娘不同的心情,当然就应该用不同的语气来朗读,在教学中,我比较注重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让他们在充分自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大胆想象读出自己独特的见解与感受。于是,课堂上,我们惊喜地看到,孩子们读的形式多种多样:有难过地读、伤心地读、着急地读、高兴地读、乞求的读……
四、开展比赛,激发朗读兴趣。
争强好胜是孩子的天性,儿童的天性好动,喜欢嬉戏,玩耍,因此,开展活泼多样的朗读形式:如采用集体读、指名读、接龙读、男女对读、竞赛读、分角色读、表演读、配乐读、师生接读等等,都不失为激发学生朗读兴趣的好方法。学生在朗读时不时地给孩子竖起大拇指,给他们投去赞赏的目光,给读得好的小组亮小红旗等等,这样,孩子们兴趣盎然,乐此不疲,信心十足。在课堂上,我常常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朗读比赛,有小组与小组的比赛,学生与学生的比赛,甚至学生与老师的比赛,等等。在比赛中,学生看到了自身的不足,感受到了他人精彩的感情朗读,这也是一种享受,他们会不由自主地为获胜者鼓掌,从而提高了学生的朗读水平,由此朗读的热情也更加高涨,使每一个学生想读、能读、爱读、读出美、读出情趣、读出感情。
五、融入表演、相互学习合作。
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要使学生爱读、乐读,首先要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喜好表演、游戏,恰恰是低年级学生的特点,在课堂上努力为孩子们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生动活泼的阅读环境,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在教学苏教版第三册《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时,我将表演、游戏巧妙的融入朗读教学中,首先我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整体感知课文,然后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练一练所选角色的话,接着让孩子们戴上自己制作的头饰,担任角色,进行表演朗读,由此孩子们就由“本角色”变为“他角色”,个个跃跃欲试,入情入境的展示自己所喜欢的角色,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这种艺术的教学手段,使朗读教学变得“趣” “美” “活”,较好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积极性。
六.善于激励,以读促学。
卡耐基曾说:“使一个人发挥最大能力的方法是赞美和鼓励。”低年级的孩子更是喜欢鼓励和赞美。当学生的朗读不尽人意时,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诱导:“你真有毅力,一次次读错,一次次重读,一次次克服困难,终于读对了!”“你很勇敢,能在这么多老师面前读书!”“读得真不错,你能不能试着再读得流畅些就更好了” 当学生读得十分出色时,教师可充满激情地这样评价:“你读得真精彩,请你把这句话再读一遍。” “你读得比老师还要好,祝贺你!”“你读得声情并茂,老师和同学们也感动了。” 在教师真诚的赞美中,成功的喜悦一定会涨涌满他的心房。有时,还可以用体态语言来给予评价:翘翘大拇指,鼓鼓掌,发自内心的微笑,连连点头,或开展评比活动,评“小小播音员”、“小倪萍”、“小赵忠祥”, 只要教师对学生满怀着期待与爱意,总能从各个不同的学生身上找到值得表扬和鼓励的地方。而鼓励和表扬是伟大的教育法宝,它们对学生无疑是一剂兴奋剂,有了这种热情,课堂上才能充满生机与活力。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朗读教学也不是一朝一夕,立竿见影之事。我想只要在朗读教学中实施“以读为本”,把朗读教学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之中,既是学生学习的需要,也是优化阅读教学的过程,我们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书,让学生在读中识字读词、读中理解感悟、读中品位情感,让孩子真正成为朗读舞台上的主角,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感悟、理解、读出真正属于他们自己的情感,真正让朗读产生无穷的魅力。
包含附件:
2006032215272873499.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