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教材 让学生在活动中发展
——“小括号”教学片段反思与实践
张 梅 芳
教材是教学的主要依据,新课程的教材开发政策鼓励一线教师自主开发教材。为了实现新课程要求的课堂教学多元目标,非课改年级的教师在使用旧教材时,更要注意对教材的整合与创生,让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发展。下面以“小括号”教学为例,谈谈对教材的整合处理。
教学内容: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二册第54页例2,例3。
教例
师:今天是玲玲的生日,小朋友带着礼物到玲玲家祝贺她的生日。大家一进门,就看见桌子上摆着各种颜色的糖果(电脑显示), 看到这些糖果,你想到哪些数学问题?
生 1:我想算出一共有几个糖果。
生2:我想知道大红色的糖果比绿色的多几个?
……
师:要求一共有多少个,怎样列式?
教师板书:2+3+7=
师:你们能算出2+3+7等于几吗?请用圆片代替糖果摆一摆, 算一算。
(学生操作)
师:你们是怎么算的?
生1:我先算2加3等于5,再算5加7等于12。
生2:因为3和7能凑成10,我先算3加7等于10,再算10加2等于12。……
(学生说各种算法)
教师肯定学生的算法后,提出:如果不改变3个加数的位置, 在算式中怎样体现先算3+7呢?
电脑显示孙悟空边舞金箍棒边说:我有办法。说着说着便划出了一个小括号“( )”。
师:你们认识它吗?
生:小括号。
小括号便出现在算式中,如:2+(3+7)=
师:有了它,可以改变运算的顺序,小括号里面的部分要先算。
教师再板书:(2+3)+7 =
师:以上两道题你们能算吗?说说分别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同桌交流)
(从以上两题的口算过程引导学生得知:先算的部分在前面时,小括号可以省略。)
反思
从这个教学片段看出:教师依据教材呈现内容,创设儿童喜欢的孙悟空飞舞金箍棒的情境,引出小括号,说明小括号的作用,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一点,值得提倡。但笔者认为:这一环节在“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探索性”, 以及“为学生创设思维的空间”等方面有显不足。新课程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要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数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必须由学生在现实的数学活动中体验、理解和习得,而不是由教师直接告知、给予。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有二。 一是现行数学教材由于篇幅局限,大多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数学的问题和结论。 二是教师备课时,在教材处理上未能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过分地迷信教材。为此,笔者有意整合教材。整合例2、例3为:
例2 15-6 + 3 =12 15-(6+3)= 6
例3 算一算,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10 – 5 + 4= ( 7 - 2 )–3 =
(10 - 5)+ 4 = 7 – 2 - 3 =
实践
一、激发兴趣,复习旧知
师:(电脑显示)同学们,我们来玩赛车游戏好吗?(每辆赛车上都有一道连加、连减或加减混合式题,每算对一道题,赛车就开得又稳又快。
二、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师:以前在数学课上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认识了许多朋友。(电脑显示“+” “-” “>”“<”, 学生说出符号名称, 最后出现小括号“( )”。
师:这是什么符号?你见过它吗?请说说在什么地方见过?
生1:填未知加数时见过。
生2:解答应用题时,在小括号里写单位名称。
……
师:小括号的用处可大呢!你们想进一步了解它吗?(揭示课题)
三、自主学习,探究新知
师:请观察这两道题:15 –6 +3 = 12 15-(6 +3)=6
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它们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右边的题目计算结果是“6”,这个“6”是怎么得来的?
教师提出问题后,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探究、发现等活动,从而 逐步引导学生得知:一个算式里有小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感悟
改变例2的原因有三点:一是,原例2是连加题,连加题无论哪两个数先算结果都一样。这样,不能产生数学“问题”。二是, 原例2的后面一步“7+3”会使学生联想到“凑十法”。这样,也难体现小括号的作用。三是, 按原例题教学,容易造成“只顾呈现数学问题的结论”的现象,无法为学生提供更多探索的机会,活动的时间,更限制了学生思维的空间。建构主义教学观强调,教学应通过设计一些具有挑战性、开放性的问题情境,诱发、驱动学习者去探索、思考,去解决问题。整合后的例2,从这一教学观出发,创设了问题情境,提出了“6是怎么来的?”这一挑战性的问题,激励学生在探索中思考,在思考中建构新的知识体系,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尊重学生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过程。
整合后的例3,先让学生各自计算连减,加减混合两组题,再与同桌说说发现了什么。这样让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得知:在连加、连减或加减混合式题中,如果先算的部分在前面,小括号可以省略。也使新知识得以深化。同时也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展示自我,发展自我,体验成功的乐趣。
导演对剧本的处理是一种再创造。同样,教师处理教材也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教师不能当教材和教科书的“留声机”,而应当在新课程思想的指导下,对教材进行科学的、合理的整合和创新处理。课堂教学设计中应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实验、探究、交流、反思等,为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创设必要的条件,让学生在有效的学习活动中积极参与,探索问题,获取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