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小学数学生活化初探
刘亚清
国家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关心学生需要,以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为落脚点,强调课堂教学要联系学生生活,强调学生要充分运用经验潜力进行建构性学习。
早在几十年前陶先生就曾提出“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因此,我们试图运用生活理念来构建数学课堂,将现行教材、课堂中枯燥乏味、远离学生实际的数学问题还原为取之于学生生活实际,并具有一定的真实意义的数学问题,以此来沟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让他们真正的在“生活中学数学,在学数学中了解感触生活”,下面就从以下几点来谈谈个人在教学实践中的点滴体会。
一、教师的教育意识要生活化。
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在生活实践中培养创新能力,养成一种生活意识是十分必要的。这种教育的核心是注重知识的来源,让学生在生活中获取知识,在实践中自我发现问题和自我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现在小学数学教材知识正由原来的系统太强,与学生的生活联系不密切,向实际生活相联系靠拢,使教材知识结构与学生认知结构达到同步进行;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同时,对生活实践产生兴趣,并在实践中增强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生活,联系实际,重视学生直接经验的获取,把教学归朴实践,归朴生活。
二、教学过程要生活化
从大的生活观来说,数学本身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和众多的事物认识一样,教学过程应是循序渐进的。学生的思维要经历一段由感知到理解的过程。课堂教学中,教师设计的流程再现这一过程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大有好处的。动手操作、模仿生活情景等实践活动,可以帮助学生丰富生活表象,架起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思维桥梁,同时在动手动脑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在生活化的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作为教学活动的切入点,学生能迅速进入思维发展的“最近区”,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创设生活情境的策略应更多考虑学生的生活基础,努力在学生生活与数学生活之间建立一种相似或相对的联系,这样学生更有构建的基础和探究的动力,在激发探究兴趣的同时,指点出探究的方向。如教学“折扣”一课时,谈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师:德克士的套餐打折了,你说买哪种最合算?先出示模拟广告1:套餐1(原价18.60元,现价10.00元)
套餐2(原价18.60元,现价11.00元)
套餐3(原价18.60元,现价12.00元)
学生当然选择了套餐1 ,它下降得最多。
再出示模拟广告2:套餐1(原价18.60元,现价12.00元)
套餐2(原价14.60元,现价 9.20元)
套餐3(原价17.40元,现价11.50元)
问:现在买哪一种最合算?在数字的变化中,学生感到有的困惑,这时教师引导他们先算算再讨论交流。部分学生认为,套餐1 价格下调了6.60元,下降的钱数最多,所以选择套餐1。还有部分学生提出不同意见,套餐1的原来价格最高,下降的幅度并不是最大。双方各执己见,学生在矛盾中迫切期待结果,此时教师引导学生他们算一算下降了百分之几 , 学生很快找到答案,此时再来教学“折扣”,学生易于掌握。创设的问题情境力求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与课本信息建立联系,在激发探究兴趣的同时,指点出探究的方向。
2、在生活化的教学过程中发展学生数学能力。
新的课程理念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加强学生的操作体验,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数学知识,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在教学“常见的数量关系”时,老师可以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中领悟常见的数量关系是如何得到的。老师先拿出了几盒粉笔,告诉学生每一盒的价格(单价),要求一共花费了多少元?(总价),这里的6盒就是数量。让学生把课堂当作商场,模拟顾客购买东西时就要说:我知道了粉笔的单价是多少,我买了多少盒,求总价是多少,我运用了关系式:“单价*数量=总价,其他同学则充当他的助手,帮助计算,要付多少钱?”同样的,老师借助学校举行的运动会,让学生了解路程(100米比赛),时间(跑了几秒钟),与自己的速度(每秒钟几米)之间的关系,从而领会:“速度*时间=路程”这个关系式,而所有这些结论是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得到的,在活动过程中自己感悟出来的,这远比老师在课堂里直接告诉学生要印象深刻。同时,这样的活动让学生真正明白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学好数学具有相当重要的价值。
3、在生活化的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数学。
在教学中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数学,即可积累数学知识,更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最佳途径。如:生活中每时每刻都要用到估算,如知道了某一物品的单价和数量,用乘法估计一下最多带多少钱就够了;或知道了两种以上物品的价格,用加法估算大约需要多少钱;或要求学生估算一下每天上学到校需要多长时间,以免迟到等等。利用生活中的学生估算的技巧迁移到数学课堂中学习估算的数学知识。利用捕捉到的“生活现象”,引入数学知识,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
三、在具体的生活中运用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并被广泛应用于现实世界,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便于更好地去服务生活,用与生活,学以致用。因此,编一些实际应用的题目,让学生练习,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与实践活动相结合
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的组织学生参与具有生活实际背景的数学实践活动中,这样做不仅巩固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又能开阔学生的数学视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体验数学的实践性。 例如,教学“利息”这节课后,我设计了这样的实践练习题:1、帮助妈妈算算家里一张存折到期能取回多少钱?如果家里有到期的存折可以让父母陪你去取。看一看你算的利息与银行付给你的是否一样。2、如果妈妈想把10000元存入银行2年,你准备怎样帮妈妈选择储蓄品种?说出你的理由。3、如果你家是用住房供积金贷款的,你可以上网也可以向别人咨询,先了解一下怎样算出你家到期时一共多还了多少钱?每月应还银行多少钱?通过这样的活动,提高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在数据整理中,获得了更多的信息,同时,班内回报交流过程,也是数学交流提高过程。
2、与生活问题相结合。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教学中,教学应该努力发掘出有价值的实习作业,让学生在现实中寻求解决方案。”数学练习要引进相关的生活问题,使学生学用结合。例如: 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时,教师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有一间长5米,宽4米的客厅,妈妈准备花800元铺地砖。你和父母一起去商店挑选材料。其中有3种规格的地砖:
甲种:边长为50厘米的正方形地砖,每块9元
乙种:边长为50厘米的正方形地砖,每块7元
丙种:边长为40厘米的正方形地砖,每块8元
你能为你父母做参谋,买到适合你家的地砖吗?
买地砖,关键是要搞清楚所买的地砖应符合下列条件:(1)价格适中,总价在800元以内。(2)质量较好。那么,究竟哪一种地砖符合条件呢?只有尽快地算一算才是。首先算出家里铺甲、乙、丙三种地砖分别需要几块:用房间面积÷甲(乙或丙)的地砖面积。再分别算出铺三种地砖各需的费用,分别为720元、560元、1000元。最后通过比较知道,丙种价值太贵,甲、乙规格相同,价格均在800元以内,但乙的价钱太便宜,可能质量不够好,所以选择甲种地砖最合适。上述例子,将学生所学的知识返回到日常生活中去,又从生活实践中弥补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自然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同时也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学会了解决数学问题。
新世纪的新形势带来了教育的新机遇,新挑战。我们要转变传统观念,在传授数学知识时要注入生活内容。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为生活服务,以新的生活理念构建小学数学教学,使数学教学不但让学生学会知识,发展能力,而且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获得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