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求平均数》教学预案
苏教版小学数学(国标教材)第六册P92-94页。
教学目标:
1、在丰富的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并通过进一步的操作和思考体会求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相机渗透移多补少、估计、对应等数学思想方法。
2、在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进一步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和能力,体验运用已学的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体会求平均数的作用,掌握求简单数据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具若干。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呈现场景:三年一班第一小组的男、女生进行套圈比赛,每人套15个圈。
师:你们最想知道什么?
2、课件出示:男生套圈成绩统计图。
学生从图中获取有用信息,求出总成绩,说出方法;
师根据学生发言,板书相关算式。
3、课件出示:女生套圈成绩统计图。
学生求出总成绩,师板书算式。
4、利用“怎样比公平”?引发思辨,形成共识。
二、探究方法,解决解决问题
1、求男生平均每人套中几个圈。
(1)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2)组际互动,交流算法。
2、初步理解平均数。
3、求女生平均每人套中几个圈。
(1)估计女生人均套中个数的取值范围。
(2)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
(3)生汇报方法,师引导优化。
三、合作交流,理解意义
1、利用男、女生套圈成绩统计图,构建“平均数”的意义。
2、观察求出的平均数与男、女生套圈成绩统计图,合作研究三个问题:
(1)男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比女生多,是不是表示每个男生套中的都比女生多?(举例说明)
(2)平均数表示的是谁套中的成绩?
(3)求出的平均数在什么范围?
3、汇报交流,师生小结。
四、学以致用,深化认知
1、培养选择合适方法解决问题的练习。
2、深化“平均数”意义理解的练习。
3、拓展性练习。
五、评价总结,反思感悟
设计说明:
1、本节课在设计时,充分挖掘教材的文本资源,按照教材为学生的数学活动提供的基本线索、基本内容和主要的数学活动机会, 围绕教材呈现的程序展开教学。淡化形式,关注数学课堂教学的本源性问题。追求:“有本、有人、有效”的数学课堂。
2、在问题解决中引导学生体会平均数的意义。通过创设开放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平均数的意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跳出以往那种立足于典型应用题教学平均数的桎梏,真正地从数据处理、分析的角度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把握求平均数的方法,以达到通过教学统计知识,发展学生统计观念的课程目标。
3、练习的设计注意问题的驱动,通过设计有故事背景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解决问题的欲望。第一题和第二题能从同一素材的情景求出每盒有几枝铅笔?让学生自主体验要根据实际的问题背景,选择合适的方法求出平均数。第三题在让学生讨论有没有危险这个有现实背景的实际问题时,引发争论,改变教材单纯平均数意义理解的练习。第四题力求把平均数的练习置于完整的统计活动中,同时运用平均身高这一来源于学生自己身上的素材,通过求每个小组同学的平均身高这一真实性的问题,旨在提供对每个主体都开放的情境,搭建让每个学生建构对平均意义的理解的平台。
注:本课在2005年8月举办的福建省小学数学教育研究会05’年会暨发展性教学研讨会上获“优质示范课奖”(最高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