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它的嘴在你的哪一边?
生:它的嘴在我的左边。
师:他说得好不好?
生3(右边):我看到叮当猫的尾巴,半个嘴巴,鼻子。它的嘴在我的右边。
师:大家听清楚他说的话了吗?
(2)、师:刚才我们都是观察同一只叮当猫,为什么三个人看到的样子不一样呢?
生:因为他们坐的位置不一样。
师(故作惊奇):是吗?请小组长拿出叮当猫,放在桌子中间,我们继续来观察它。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相机,摆好位置,给叮当猫拍张照,准备好了吗?开始,“咔嚓”。
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一想,你刚才拍到叮当猫的什么?把你看到的与小组里的同学交流一下。
学生汇报(指名不同组,不同方向的同学说,先主让左边的说说自己拍到的,再让后面的同学说。)
生1(左):我拍到了叮当猫的半个嘴巴,一只眼睛,一只手和一只脚,它的嘴在我的左边。
生2(后):我拍到叮不猫的后面,是蓝色的。还有叮当猫的尾巴。
师:那你能说说你对面的同学拍到叮当猫的什么吗?
生2:他拍到叮当猫的前面,有两只眼睛,鼻子,嘴巴。
师:这位同学说得怎么样,?
生:很好,而且他有认真听其他同学说。
2、移位观察:
师:刚才,我们在自己的位置上给叮当猫拍了照,大家想不想到别人的位子上去拍呢?
生:想!
师:好,下面请每个小组的同学按顺时针方向,轮流到每个位置上分别给叮当猫拍一张照。开始。
(学生活动,给叮当猫拍照)
3、辩认照片:
师:同学们刚才在四个不同的位置给叮当猫各拍了一张照片,余老师也拍了四张,请大家认一认哪张照片是你现在这个位置拍到的?
(出示4张照片,先指名拍到前面的同学说1号,再指名拍到右边的同学说。)
师:你拍到的是几号照片?
生1:1号。
师:也是拍到1号照片的同学请和老师一起拍拍手。
师:没拍手的小朋友,你拍到的是几号照片呢?
生2:3号(嘴在右手边的一张)
师:哪些同学和他一样,请站起来。
(有几个同学站错了。)
师:请同学互相检查,刚才这几位同学都站对了吗?
学生马上发现有几个同学错了。
师:你怎么知道他错了,说说你的理由。
生3:他拍到的应是2号照片。(根据学生回答,师出示放大的2号和3号照片。也就是左边拍到的和右边拍到的。)
生4:2号照片的嘴在我们的左手一边。3号照片的嘴在我们的右手一边,所以他错了。)
(学生把掌声送给这位同学。师板书左、右)
师对错的几位同学说:你们听明白了吗?你能再说说2号照片和3号照片有什么不一样吗?
师:刚才这几位同学在大家的帮助下,很快就发现了自己的错误,并改正了,大家也把掌声送给他们,好吗?
4、引导归纳
师:通过刚才在不同的位置给叮当猫拍照,小朋友们发现了什么?
生1:我们小组里每个人拍的照片不一样。
生2:位置不一样,拍出来的照片也不一样。
师:这两位同学都说得非常好,可见,在不同的位置上观察一个物体,看到的结果常常是不一样的。(板书:位置不同,结果不同。)
【活动二】观察杯子
师:前两天余老师逛超市买了一个杯子,拍了4张照片,谁也愿意上来给它拍张照?
师:请你们分别站在两个位置(左右)给杯子拍照,拍完后悄悄告诉老师是几号照片。其他同学动脑筋想一想,他们拍的分别是哪张照片?
生1(他的位置是在前面):A(左边)拍到的是2号照片(前面)。
师问A:他说得对吗?
生A:不对。
生1坚持说:我是对的。
师:那好,请你来A的位置拍拍看,你会拍到几号照片?
生1一站到A的位置马上说:是3号(左边的照片)。
师问生A:现在他说对了吗?
生A:对了。
师:祝贺你,你对了。
……
【活动三】找位置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下面,我们来玩个游戏怎么样?听好了,游戏的名字叫“找位置”。先请小组长把杯子和乒乓球摆在桌子中间。
师:现在黑板上有4张画,分别是在4个位置画的。(师先拿简单的一张)同学们看看站在哪个位置能看到这张画呢?想好了,请马上站到那个位置上。
师:这个小组刚才找得最快,请你们派代表说说是怎么找的?
生:这张画只能看见杯子的耳朵,看不见球。我们就站到这个位置了。
师:原来他们是抓住特征来找的。请看第二张。
……
(结合学生回答进行评价)
【活动四】连线
师(用展台出示书95页图):同学们刚才的表现非常好,都是生活中的有心人,这里有三位小朋友也在不同位置观察一辆汽车,他们观察到的汽车分别是怎么样的呢?翻开书第95页,在书上完成。
(让一名学生上来展示,并说说是怎样想的。)
【活动五】观察箱子
师:同学们的表现这么棒,余老师决定送大家一份礼物,这里面装着什么呢?
(请四个小朋友从四个不同的方向观察)
师:(观察好后)请你们站好,一个一个说,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1:一棵树;
生2:一双鞋子;
生3:一只公鸡;
生4:一个西瓜。
师:每个小朋友看到的都不一样,猜猜,这里面可能有几个礼物呢?
生:4个!
师:到底谁猜得对呢?(揭示答案,只有一个)
师:你原来是怎么想的?现在又怎么想?
小结:观察物体要看整体,不能只看局部。
(三)评价总结,知情互促
师:今天这节课同学们有什么收获?
生1:我知道怎样观察物体;
生2:在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结果不一样;
生3:我今天很开心;
……
师:同学们的收获不少,你认为这节课你表现得怎样,谁表现得最好?
生评价。
师点评。
三、反思诠释
(一)教学内容着眼应用,体现生活化。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出发。教师首先要为教材内容选择生活背景,让学生体验数学问题来源于周围的生活世界,二要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数学学习变得易于理解掌握。
在本案例中,课前渗透选择了学生最熟悉的校园照片,使学生有一种亲切感,并从照片中初步感知了同一个物体,可以从正面,侧面来观察它。在导入环节,教师设计了一个猜照片的活动,前两张照片,是在后面和侧面拍的,同学们很难猜到是谁,当第三张照片一出现时,全场一阵欢叫声,这怎么是我们班上的一个同学,他们感到好奇,又感到不可思议。这两个环节,不仅为新课教学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也同时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是他们身边鲜活的事实,数学也是这么多姿多彩,充满魅力。
在实践环节,教师又通过一系列活动让同学们观察生活中熟悉的叮当猫,杯子等学具,同学们在这种轻松、愉快的环境中不仅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体验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还源于生活。
(二)教学过程注重开放,体现活动化。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过程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是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是主动探索知识的“建构者”。
在本案例中,教师没有过多的讲解,而是通过五个活动,让学生自己去观察、自己去操作,自己去发现,自己去讲解,自己去总结。使学生在活动中逐步学会了怎样观察物体,并突破了“从左、右两边观察物体”这个难点。在这一系列活动过程中,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来
观察物体。学生不仅积极性高,而且不费吹灰之力就掌握了知识。在这里,课堂成了学生的活动场所,教学过程就是学生自己建构的活动过程。
(三)教学评价强调互动,体现多样化
《课程标准》中指出:“在评价学生学习时,应让学生开展自评和互评,而不仅仅局限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本案例中,我把发问的权利交给学生,把展示的空间留给学生。变学生只是被动的评价客体为教学评价的积极参与者,并使他们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得以充分的发挥,从而促进他们的发展。
总之,在本案例中,学生经历了从生活中发现,从活动中建构,从评价中发展的全过程。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个性得到了张扬,真正掌握了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学会与人协作交流,促进了个体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