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老先生说:“教育与生活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我们深信生活是教育的中心”。他坚持教、学、做相结合,这就给我们阐明了数学教学要与生活实践紧密相结合的教育方向。现实世界是数学的丰富源泉。小学生应学习生活中的数学,自己的数学。新修订的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这就要求数学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来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有数学,用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一、借助生活经验,突破教学难点。
数学知识来自生活,是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思维方法及解决问题的办法的总结和概括。因此,要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具备在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运用数学的“本领”,使他们认识到“数学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时时离不开数学”,要养成事事、时时、处处吸收运用数学知识的习惯,调动他们根据生活中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来抽象出数学方法的习惯。例如,在教学“接近整百整十数加减法的简便算法”时,我首先创设情境让学生初步感知。
1、请一生扮演营业员、一生扮演顾客,前去购物。帽子:59元、上衣98元。
(1)一顾客要买价值59元的帽子,付给营业员60元,问学生该怎么办?(2)请这位营业员说一说收钱、找钱的过程。
(3)谈一谈:为什么还要找回1元?
(4)如顾客要买价值98元的上衣,付给营业员100元,营业员又该怎么办?请营业员描述收钱、找钱的经过,并谈一谈:为什么要找回2元?
通过活动,唤醒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即让学生自主探究简便算法有了成功的基础,又使学生深切感受到数学知识是深深地植根于生活的土壤之中。同时揭示了“多收了几元要退还几元”道理,引申到“多加了几就要减几”,然后出示例题:113+59 和276+98,由于通过前面的活动学生就能很快地说出113+59=113+60-1和276+98=276+100-2,然后再问为什么这样计算?如教“165-97=165-100+3”时,学生对减100时要加上3,难以理解,我就让学生联系买东西找零的生活实际想:小东带着134元钱去超市买了一台97元的随身听,问小东还剩下多少钱?可以怎样列式?(134-97)学生列式之后请学生亲自操作付钱。发现有许多方法:1、134-97=134-30-50-10-7 2、134-97=134-90-7 3、134-97=134-100+3。这样教学除了使学生理解了“多减了要加”,的道理,还理解了“少减了要减”的道理,抽象的运算获得了经验的支持。这样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替换为学生感兴趣,活生生的生活素材,使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到学习数学的活动中,真切感受到生活中到处有数学,数学与生活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