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教研

当前位置:首页 >教学教研 >课题研究

让数学融入生活 让生活走进数学
作者:陈鸿 来源:
发布日期:2006-03-22 16:10:31 阅读:1522次
让数学融入生活   让生活走进数学
陈鸿
 
陶行知老先生说:“教育与生活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我们深信生活是教育的中心”。他坚持教、学、做相结合,这就给我们阐明了数学教学要与生活实践紧密相结合的教育方向。现实世界是数学的丰富源泉。小学生应学习生活中的数学,自己的数学。新修订的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这就要求数学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来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有数学,用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一、借助生活经验,突破教学难点。
数学知识来自生活,是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思维方法及解决问题的办法的总结和概括。因此,要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具备在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运用数学的“本领”,使他们认识到“数学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时时离不开数学”,要养成事事、时时、处处吸收运用数学知识的习惯,调动他们根据生活中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来抽象出数学方法的习惯。例如,在教学“接近整百整十数加减法的简便算法”时,我首先创设情境让学生初步感知。
1、请一生扮演营业员、一生扮演顾客,前去购物。帽子:59元、上衣98元。
(1)一顾客要买价值59元的帽子,付给营业员60元,问学生该怎么办?(2)请这位营业员说一说收钱、找钱的过程。
(3)谈一谈:为什么还要找回1元?
(4)如顾客要买价值98元的上衣,付给营业员100元,营业员又该怎么办?请营业员描述收钱、找钱的经过,并谈一谈:为什么要找回2元?
通过活动,唤醒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即让学生自主探究简便算法有了成功的基础,又使学生深切感受到数学知识是深深地植根于生活的土壤之中。同时揭示了“多收了几元要退还几元”道理,引申到“多加了几就要减几”,然后出示例题:113+59 和276+98,由于通过前面的活动学生就能很快地说出113+59=113+60-1和276+98=276+100-2,然后再问为什么这样计算?如教“165-97=165-100+3”时,学生对减100时要加上3,难以理解,我就让学生联系买东西找零的生活实际想:小东带着134元钱去超市买了一台97元的随身听,问小东还剩下多少钱?可以怎样列式?(134-97)学生列式之后请学生亲自操作付钱。发现有许多方法:1、134-97=134-30-50-10-7 2、134-97=134-90-7 3、134-97=134-100+3。这样教学除了使学生理解了“多减了要加”,的道理,还理解了“少减了要减”的道理,抽象的运算获得了经验的支持。这样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替换为学生感兴趣,活生生的生活素材,使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到学习数学的活动中,真切感受到生活中到处有数学,数学与生活同在。
二、借助生活素材,激发学习兴趣。
陶行知老先生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上向前的需要而教育。”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渗透在生活的每个角落。在数学教学中,我经常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体会数学,贴近他们的生活素材。如:在教学“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时,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物体,记下它们的面积大小。在交流时,同学们提出了许多现实的问题,如:大拇指指甲面大约1平方厘米,教室里日光灯开关盒的面大约是1平方分米等,让学生通过生活实践留心观察,敢于质疑、大胆探索去获取知识,不仅是对书本知识的印证和补充,又是一种对生活的适应。在“面积和周长的对比”教学导入时,先出示班级集体相片,提出问题:老师想给这张做一个相框,如果相框四周包上铝合金条,面上镶块玻璃,那么做这个相框一共要多长的铝合金条?一共需要多少玻璃?这里求一共要多长的铝合金条就是求什么?求一共需要多少玻璃也就是求什么?这样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借助于做相框的例子,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数学源于生活”的思想。
三、创设生活情境,巧妙引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恰当地运用生活现象引入新课能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并促使学生保持持久的热情,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可运用生活实际这样引入:小明过生日他请了8个同学,妈妈买了8个苹果,8个冰淇淋和一块大蛋糕,要平均分给8个人,怎么分?蛋糕每人分得多少?能用我们过去学过的数来表示吗?从而引入课题。由于是从日常生活中提取的事例,所以学生非常感兴趣,大大增强了学习的积极性。
如教完乘法应用题数量单价×数量=总价后,进行一节《小小采购员》实践课的教学。可以这样创设情景的:现在正是百花齐放 、阳光明媚的季节。老师想和大家一起去欣赏春天的景色,大家想不想去春游?春游时得带食物,下面是一些食品的单价:面包:1元;汉堡包:3元;苹果:1元;梨:8角;炸鸡腿:3元;话梅:2元;可口可乐:4元;矿泉水:1元;饼干:2元……让同学们用20元去买,你计划怎样买,既要吃得饱,又要吃得好,请同学们用前面学过的知识,看谁安排得最合理?谁就是一名合格的采购员。这样的情景创设,把知识点融在情景之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兴趣爱好,知识掌
握的情况解决问题,既达到传授数学知识的目的,又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效果。
四、回归生活,展示数学的应用价值。
学习是为了应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经常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知识也只有运用才能被学生真正掌握,也只有在实践运用中才能体现其价值。在教学中,我注重提炼生活中的一些小问题和学生进行探讨,在教学“乘法估算”时,学生得出这样的结论:先要把两个因数最高位后面的尾数省略,求出近似数,再估算。此后,我让学生再估算:小明的妈妈一行12人去旅游,现在要买12瓶矿泉水,每瓶12角,请你帮忙算一算大约要多少钱?学生很快估算出10元〔10×10=100(角)钱,即大约要带10元钱。〕此时,有一个学生说:“10元钱买不回12瓶矿泉水,妈妈带20元钱就完全可以买回所要的水了。”那么,应该怎样进行估算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在争执中,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学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后,可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学习分子是一的分数比较大小后,让学生比较一块月饼的二分之一和一块大蛋糕的三分之一的大小,并说一说是怎么比的;学生兴趣很高,知识也在娱乐中得到巩固和应用。又如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后,让学生回家量一量家里的客厅的长和宽,计算出它的面积,选一种地板砖铺地,预算一下铺客厅大约需要多少钱?在学习了小数和统计表后,开展“今日我当家“活动;等等。这些活动给学生带来实践的机会,又带来了创造美的机遇,既提高了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又培养了创造能力和一定的生活能力,从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心情。
  总之,在教学时,教师应该竭力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真正体味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让人人都能学到“有用的数学”体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并把数学知识溶进常见的生活场景 ,让学生学会运用,培养能力。在教学中,尽可能“让数学融入生活,让生活走进数学”,帮助学生在数学与生活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版权宁德师范学院附属小学所有 备案号:闽ICP备16026840号-1

    技术支持:福建电信翼商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