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教研

当前位置:首页 >教学教研 >教育随笔

浅谈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作用及运用方法
作者:刘 娟 来源:
发布日期:2005-11-10 00:17:59 阅读:2611次

浅谈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作用及运用方法

 

                                  宁师附小    刘娟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观念已被大多数教师所接受,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将对课程的各个组成部分产生变革影响和作用,当然,信息技术本身不能自然地引发课程的变革,但是其却是课程改革的不可缺少的条件。曾有一段时间,我们走进了一个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误区,众所观之,每一节公开课中,CAI课件的运用和展示成了重头戏,教师们认为一节课中“至少还有你——课件”。

 

信息技术是辅助课程教学的演示工具。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绝不是简单地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师教学的演示工具。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要通过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和相应的学习目标、方法和评价手段。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教师应该根据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为学生主动学习创造条件,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接触信息技术,并把以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丰富的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相互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变效应,以期最大限度地促进教学。

 

一、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

 

1、整合资源,共享信息

 

信息技术对基础教育的推进作用将是巨大的。小学生认知水平较低,自制力有限,在以多媒体和网络资源为主的信息技术学习环境下,如果教师的教学理念和课堂调控能力跟不上,就可能导致学生“玩得离谱”而影响教学实效。因此,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另外,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必然要求教师课前作更多的准备,这些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利用网络的优势可以整合优质的教育资源,实现资源共享,还可以最快地传播教育的新理念,交流教育改革的经验、成果。教师可以组织内容充实的教学活动,呈现精心组织的教学内容。用教育的信息化推进教育的现代化,

 

2、提供刺激,激发动机

 

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外部刺激的多样性,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主动获取与保持;它所产生的人机、师生、生生交互方式,对于教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学习动机。

 

3、信息处理能力

 

在教学中,不管对教师还是学生而言,信息技术的作用都是 “如虎添翼”。那么信息与技术两者谁更重要呢?戴尔计算机公司的董事长迈克尔.戴尔说:“其实PC和网络谁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信息。PC和网络只是工具而已,其目的都是为了获取更多、更及时的信息。”在计算机网络的信息海洋里,我们应该教会学生正确地搜寻和鉴别、创造性地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这将是未来社会所有成员应具备的一种终身有用的基础能力。学生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创造的目的,不是在于获得具有社会价值的创造产品,而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学习能力。因此,学生的信息技术创造活动就是学生创造地获取知识、观察事物、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系列教学活动。学生若能通过探索,去发现一些结论,尽管他所创造的产物并无新的客观价值,但就其主观方面来说,却发展了其创造能力。

 

二、信息技术教学的方法

 

现代教学媒体的应用多是教师操作演示,学生听、看,而真正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不多。我们认为,在教学中师生可适时换位,即适时让学生来使用、操作现代教学媒体,这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实践活动,有利于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促使他们主动学习,获取知识。

 

1、让学生动手画一画

 

在教学时,教师一般都是自己动手放映购买的或自己制作好的课件,让学生只是当观众。这样做固然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但在许多情况下,若能让学生也来参与制作,教学效果会更好。例如,在上语文课《雨点》这一课时,如果根据课文内容,运用拟人手法,把雨点在池塘里睡觉,在小溪里散步,在江河里跳跃,在大海里奔跑的全过程制作成动画的形式,播放给孩子们看。刚开始能吸引住孩子们的眼球,但随着教学的进行,学生的注意力慢慢减退,并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而教师只要能“忍痛割爱”,只制作雨点在池塘里睡觉,在小溪里散步,在江河里跳跃的情景,第四张图片则让学生自己根据课文内容想象,然后绘制出来,并激发学生比一比,看谁画得好。学生纷纷动手画图、上色。不久,一张张各不相同的图画就展现出来了,有的还富有创意。然后,教师让学生上来将自己画好的图放在投影仪上展示,并要求学生说出这样画的原因。很明显,后一种方法将一个精彩的环节留给学生来操作,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提高了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2、让学生动口录一录

 

朗读是一种把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创造性活动。运用适合文章内容的录音教材,可以把学生带进文章那特有的情境中,可以更好地阐发文章的思想内容、再现作者的情感态度,让文中的人物跃出纸面。朗读教学中播放有关录音教材,学生用眼睛接收图文信号,用耳朵接收声音信号,对文章内容的感知是立体化的,从而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如果能进一步让学生录制自己朗读的录音,则更能激起学生朗读课文的兴趣,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和提高朗读能力。如在教完一单元的课文后,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先经过练习,再选择其中自己最满意的一篇课文,在家长的帮助下,把自己的朗读录下来,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了,他们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更深一层地提高朗读能力。

 

3、让学生动手拍一拍

 

    录像教学具备声情并茂的特点。在课文教学中,一个词、一句话、一个片段,若能适时播放与之相对应的情景,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教学一年级上册语文课《东方明珠》时,由于学生正处在词、句、段朗读过渡阶段,教师的朗读指导处于艰难阶段,再加上大部分学生没有亲眼目睹过“东方明珠”的风采,更为朗读指导加大了难度。教师通过播放,让学生观赏到雄伟、壮观的上海东方明珠,学生很快就理解了“头顶蓝天,脚踩大地,像一个巨人。”这句话的意思,再让学生观看晚上灯火通明,光彩夺目的东方明珠,学生会情不自禁地惊叹到:“好美呀!”那么指导学生读:“上海广播电视塔真是一颗美丽的东方明珠!”这句话就水到渠成了。教师将事先拍好的录像播放给学生看,再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学生就更易达到“身临其境”的境界。但这是由教师操纵媒体,学生的体验还只是被动的。如果学生能亲自动手操作一番,就会有更大的收获。如上完《看菊花》一文,教师布置学生在家长的配合下用相机拍下你寻找到的秋天,或拍一段《身边的秋天》的录像,然后在课堂上向大家展示,并配上导游词。学生兴趣盎然,他们用自己认为最美的角度来表现身边的秋天,在心中永远留住了美丽的秋姑娘。

 

有人说过,课堂教学是师生生命里程中最辉煌的一段历程。那么,现代信息技术进入课堂为“辉煌的历程”增添了神奇绚丽的一笔。只有适当巧妙地运用现代信息教育技术手段,才能给课堂教学注入新鲜、健康的活力。

 

 

参考文献(均来自互联网)

 

[1]  徐勋贵,章爱萍, 现代教学媒体换位教学的思考。

 

[2]  柯海芬,胡志斌,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问题分析。

 

[3]  佚名 ,《信息技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版权宁德师范学院附属小学所有 备案号:闽ICP备16026840号-1

    技术支持:福建电信翼商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