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 “新课程背景下特级教师的发展”论坛开讲
- 下一篇: 以“体改”为契机 抓队伍 重科研 促发展
当前位置:首页 >教学教研 >教学常规
抓培训 重教研 促课改
我校课程改革已进入第三个学年,在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的同时,一大批教师正成长为教学骨干、优秀教师;学校被福建省教育厅确认为省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地校,今年又被评为宁德市名校。两年多的时间里,学校承担了两次全市性的课改现场观摩会,成功地举办两届课改专题年会、三次开放周活动,为兄弟学校教师开出课改示范课40多节;派出10多位教师到外县、学区送课30多节;近20位骨干教师应邀到市级各类教师培训班和外县、学区开设课改专题讲座已超过100场,为培训闽东地区的师资、推动闽东地区课程改革的实施,起到了应有的示范和辐射作用,深受领导、同行、家长、社会的好评。
我认为,课程改革在我校进展顺利,并取得一定成效,最重要的是我们高度重视培训工作,且抓得早,抓得实;同时高度重视课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不回避,不含糊,及时开展研讨活动,以尽快解决问题。我们的做法主要有:
一、整体培训,更新理念。
学校实施新课程,对于每位教师都是一次新的挑战,都面临着加强学习更新观念的问题。因此,我们把教师的整体培训工作,作为学校的一项重点工程来抓。
首先,外派教师培训学习。2000年以来,学校先后派出国家级、省级、市级脱产培训的骨干教师23人,占专任教师的28%;派出10多位教师到上海、江苏、厦门等国家级课改实验区参观学习,派出40多人次参加新课程学科培训,占教师总数的50%多。通过培训、参观学习,这些教师更新了观念,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成为学校开展“课改”、“课标”培训学习的中坚力量。尤其是学校把骨干教师的培训与使用紧密结合起来,参加脱产培训的骨干教师返校后必须开讲座、上示范课、做课题、带徒弟,使全校教师的受训面、参与面达到100%。
其次,请进专家指导。学校购进10多位国家级课改专家的通识培训讲座光盘40多片,组织全体教师观看学习;同时,先后请了近10多位省、市专家,就“课改”、“课标”有关知识与精神进行讲座,从宏观上就教师们的学习进行有的放矢指导。
第三,全员参与教材培训。市教育局每年暑假期间都组织不同版本教材编写组专家到我市为课改学校培训教师,我们利用市管学校和中心位置的优势,要求
在大力培训的基础上,学校就“三维度”课程目标问题,学生学习方式转变问题等组织教师讨论,促进教师课程观、教学观、学生观、学科观的更新与转变,为我校课改实验工作的扎实开展打下基础。
二、扩大宣传,家校同行。
课程改革实验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需要家长、社会的理解和支持。为此,我们把课改的宣传培训扩大到家庭与社区,争取家长与社会的配合。
1、走进社区宣传课改。为争取社会的理解与支持,我们利用节日、纪念日,如学雷锋活动日、党团员活动日、招生宣传周等,深入社区、街道开展课改宣传、咨询活动,发放课改宣传材料,为课程改革在学校的有效实施营造良好的氛围。
2、办好家长学校。我校的家长学校是“全国家长学校先进(示范)校”,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学校就加大家长学校上课的密度和力度,向家长们广泛宣传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宣传课改的理念、目标、特点及做法等;每学期举办“开放日”活动,请家长到学校参加“一日教学教育活动”——直接参与听课、评课、活动等,让家长认识课改,了解课改,参与课改,与课改同行。
3、退休教师发挥余热。我校现有退休教师37人,他们中间相当部分是德高望重的“名教师”,他们关注学校的发展,又受人尊重,对所居住的社区、周围的家庭影响相当大。我校利用这一优势,组织他们参与学校课改培训,定期请他们返校开座谈会、参与听课评课、参加教研活动、担任校外辅导员等。在参与社区的活动中,他们又是课程改革的宣传员、社区学习小组活动的辅导员,他们在社区发挥的余热,为学校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三、重视教研,提高实效。
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的实施,课程实施的革新程度关系课改的成败。因此,我们特别重视课程实施过程的研究,在课改年级确定了多项研究课题,开展经常性的问题探讨,以提高课程实施的效果。
1、课题研究。学校确定的研究课题有:语文学科的“文明口语交际”及“学会倾听与交流”研究课题;数学学科的“生活—活动—发展”、“探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课题研究;活动类课程以校本课程开发研究为主;还有各学科参与的学生评价研究等。老师们人人参与,对课题进行了有效的探索,也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如林洁老师在市口语交际观摩活动中获一等奖,郑亮红老师的录像课获省一等奖,课改年级大部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尤其是在口语交际的文明程度上较以往的有明显的进步,刘娟老师的文章参加苏教版教学论文评选获一等奖,代表福建省参加全国会议交流。数学科多节课参与省市级教学展示,获得好评,其中苏小玲老师执教的课参加全省小学数学课评选获一等奖。校本课程开发,把学生引向他们乐于接触的生活,感受生活,认识生活,在活动中接受教育,同时形成了校本课程的初始模型。我们在研究中构建了“学生发展评价体系”,包括形成性评价和阶段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主要体现在平时的激励性评价、“成长记录袋”评价,阶段性评价主要体现在平时的检测、半期与学期的检测、期末“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等,测评做到教师评、学生评、家长评,学生增强了自信,激发了潜能,展示了自我,享受了成功的快乐,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上学期参与我校评价专题研讨会的全市100多位教师,对我校的研究与实践给与了很高的评价。
2、教学探讨。学校针对教学中的问题,组织开展经常性的“新课程研讨活动”。学校课改领导小组成员经常深入课改年级听课,了解课堂教学状况,掌握课改第一手资料。同时邀请市“课程改革专家组”的部分专家及蕉城区城关各小学部分教师到学校听课、参与研讨。如,我们在课堂上经常看到学生竞相表现自我,自由自在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大胆地站起来“考”老师;对老师进行的“范读”、“范写”,甚至对课文内容、教师的意见提出质疑和挑战……同时,也发现部分学生学得不够扎实,教师备好的一节课常常上不完等等。针对这些问题,课后召开座谈研讨会,与会专家、教师各抒已见,并达成共识,明确在促进学习方式变革的同时,必须建立新的教学方式。于是,学校加大对教师备课环节的指导与管理,重新提出了备课、上课、作业布置与批改、考试、评价等五个方面的规范要求,注重体现以学生为本,以发展为本等新理念,注重对方法、过程、态度、情感、价值观等的探索。提倡教师写教后记,要求教师课后及时反思自己教学上的“得”与“失”,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3、问题沙龙。实施课改的今天,我们倡导教师的角色彻底转变——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是学生学习的朋友;课堂中师生关系平等,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求,关注学生的情感和人格的发展,形成宽松民主的氛围。然而,课堂教学并不像你想像的那样顺利,在听课中我们也发现:课堂生动活泼气氛喜人,可常常出现失控状况;学生写字积极性很高,可握笔姿势大都不规范;部分学生发言踊跃,而部分学生始终游离于课堂之外……我们针对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探讨问题,开展“问题沙龙”——利用晚上时间,半个月一次,一次一个问题,有针对性地展开专题探究。如:如何使课堂的生动活泼与秩序井然有机结合?如何有效地更正学生的握笔姿势?如何指导一年级学生开展小组讨论?……交流、讨论、辩论,哪怕是对一个观点争论不休,与会教师毫无保留地发表见解,最终达到纠正偏差,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的目的。如,如何培养习惯问题,对于一年级学生,诸多的习惯需要培养。如何上课,如何听课,如何合作交流,如何参加活动,甚至如何排队回家都需要老师的引导,也都关系到学习效率和发展。通过问题沙龙的讨论,学校修订了《宁德师范附属小学一日常规》,颁发给每位老师、学生及家长,让大家对良好习惯的培养都能做到心中有数,都成为良好习惯培养的实践者。由于我们对一年级学生的行为习惯抓得早,抓得好,学生很快适应了小学生活,这样不仅使学生得到了健康的发展,而且使课改实验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成绩只能说明过去。课程改革在我校还属于起步阶段,虽取得一些成绩,但问题与困难仍不少,不过,我们深信,在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我校课改实践正沿着既定目标脚踏实地地前进。(本文发表于《新课程试验与研究》)
版权宁德师范学院附属小学所有 备案号:闽ICP备160268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