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行人际沟通和
口语交际应注重“交际”
作者自我简介:
缪苑英, 71年出生,大专学历,小学高级教师,参加宁德市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培训。曾获县(市、区)先进教师、先进教育工作者、教坛新秀、“三八”红旗手、巾帼建功先进个人、最佳班主任等荣誉称号。现担任年段语文教研组长。
积极参与“学习策略”、“新时期全境作文”、“信息技术对小学生品德形成的影响”等国家、省市级课题研究;参与省乡土教材和学校校本课程教材的编写;撰写8篇教学论文、教育随笔、教学设计在《快乐语文》、《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案集》等刊物发表;2篇论文获全国优秀奖、市三等奖;阅读教学评优课获县一等奖;多次承担示范课、观摩课教学,获得好评。
具备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是适应现代社会人际交往需要的基本素质。新课标把“听话·说话”改为“口语交际”,这不仅仅是提法上的改变,更重要的是体现了观念上的改变,体现了时代的要求,因为语言交际能力是21世纪人才必备的,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语文课程标准将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目标确立为:学生应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因此,口语交际应重视“交际”。
一、创设情境,便于交际
口语交际是在特定的环境里产生的言语活动。这种言语交际活动,离开了特定的环境就无法进行。因此,我们在进行口语交际教学时,就精心创设符合生活实际的交际情境,容易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似曾相识的感觉,情绪也会因之而变得高涨起来。这样,学生学习口语交际的主动性就会被激发出来,学习的动力就会增加或持续,他们就会带着情感、怀着浓厚的兴趣,走进交际情境中,去作进一步的体验。如“学会赞美”这个话题,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会真诚地赞美别人。我们可以创设这样一个交际情境:
(1)语言描述,走向情境。马克·吐温说过:只凭一句赞美的话,我就可以快乐两个月。日常生活中,每一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赞美。赞美是一种鼓励,赞美是一种肯定。赞美可以让平凡的生活变得美丽,赞美可以把世间的不协调的声音变成美妙的音乐,赞美可以激发人的自豪感和上进心。也许一次小小的赞美,就能改变人的一生。其实,在你赞美别人的同时,自身的境界也得到提升。因此,我们应该学会真诚地赞美别人。
(2)观看表演,走进情境。创设“女儿芳芳放学回家赞美妈妈烧得一桌好菜。”这一情境让学生表演。
这段表演,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接近生活的情境,并通过看表演将他们引入情境,为参加口语交际做好了内容上和情绪上的准备。学生看完了表演后,教师直接利用这个情境,让学生进入口语交际活动,分别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当妈妈和芳芳的角色。
口语交际情境创设方式很多,如陈设相关的实物、绘制有关情景的图画、制作必要的道具、展播录相节目,播放录音来渲染气氛,教师或学生的语言描述和表演等。
二、双向互动,实现交际
口语交际的核心是“交际”二字,注重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它是一个听方与说方双向互动的过程,不是听和说的简单相加。只有交际的双方处于互动的状态,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口语交际。因此,我们在口语交际教学中,应想方设法,实现课堂教学中的双向互动。
有一些口语交际的话题,双向互动是显性的,操作起来比较容易。如口语交际“小猴借铅笔”这个话题,有这样的文字提示:小猴是怎样向熊猫借铅笔的?熊猫是怎样说的?是怎么做的?小猴是怎样还铅笔的?熊猫是怎样说的?教学时,只要让学生弄清这个话题的提示要求,分别让学生扮演小猴和小熊猫,按照提示问题的顺序,连说话带动作表演起来,就可以进入互动状态。
有一些交际话题的互动性不够明显,双向互动往往被忽略,我们在教学中要特别留意。如“学会劝阻”,题目要求对公共场所的不适当甚至危险行为加以劝阻。如果教学时只关注“劝阻一方”怎样说话,那么这个话题就失去了互动性,成了看图说话。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不仅要引导“劝阻一方”说话,让他“能言善劝”,也要引导“被劝阻一方”说话,让他“能言善辩”。这样在表演时,才不会变成独角戏。像道歉、祝贺、待客、商量、请教、安慰、解释等话题都属于此类。
还有一些话题,看上去并不是能双向互动的口语交际话题。教学前,我们应该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精心设计实施策略,让学生在交际时互动起来。如“找春天说春天”这个话题,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去不同的观察点,并分别给他们提出不同观察要求:在校园的一组重点观察小池里的水,到花园的一组重点观察花草,去“百木林”的一组重点观察树木。课堂上可以先问问大家找春天时都找到了什么,再互相发问。这样,学生就会提出“我想知道池子里的水怎么样”,“我想知道花园里什么花开了,好看吗?”“我想知道百木林的树木都长出叶子了吗?”等问题。这些问题也自然成了交际话题,互相交流的过程就是互动的口语交际过程。
三、创造机会,拓展交际
人的口语交际能力是在口语交际的实践中形成的。《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以贴近生活的话题或情境来展开口语交际活动,重视日常生活中口语交际实践能力的培养,而不是传授口语交际知识。《语文课程标准》在小学阶段关于听人讲话、听故事、复述、讲述、转述等要求,都是重在交际过程中的实践能力培养。
重视在日常生活中实践。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交际活动,要引导学生利用这些活动展开学习和锻炼,还应该采取多种方式,有针对性地组织有价值的活动,给学生创造各种交际实践的机会。如:成立小剧社搞课本剧表演;参加国家纪念日活动或宣传周、宣传月教育活动;参加走访敬老院为孤寡老人献爱心活动;参加社区志愿者活动;当校园广播员、电视小记者,在校园、社区采访;参加自己感兴趣的各种班队活动等。为学生创造这些“走出去”活动的机会,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去设计活动方案、制订活动规则、召集会议、布置安排工作等,让他们自己去与别人打交道,请求帮助、解决问题。在这些实践活动中,他们将学会“倾听”、学会“表达与交流”、学会“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学会“与别人合作”,从而逐步提高“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
社会交往”、学会“与别人合作”,从而逐步提高“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