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课程资源合作学习
作者自我简介:
卢秋颖,
1988年7月毕业于福安师范学校,2000年“小学教育专业”大专毕业。参加“小学语文多思”课题研究获市2001年课题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多篇论文发表于CN级刊
物。曾参加“市十佳”、“全国优秀辅导员”评选。多次被评为市、县优秀年教师、辅导员。2001年被评为“省、市优秀思品课青年教师”。2002年参加市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培训,荣获“优秀学员”称号。2003年7月被评为县首期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2003年8月始,参加为期两年的福建省首届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培训。
长期以来,我们的课程教学都处于教师被动地阐释文本,学生被动地接受学习,导致了师生创造性的双重丢失。教师课程利用意识淡薄,把课程理解为外在于教师和学生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课堂教学反限于文本。这样的课程观极大地束缚了学生的视野。语文教学也不例外。为此,在小学阅读教学中利用课程资源犹如一溪活水注入语文阅读教学之中,给教师、学生打开了一个广阔的创造空间。在阅读教学中利用课程资源是指结合教材文本和教学,收集整理和利用与教材相关的其它文本资源,自然资源、信息资源、艺术资源以及学生个体的经验资源,实现课堂教学与生活、社会与儿童经验的融通,以拓展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经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教师利用课程资靠,有效地改变了学科本位的倾向。使学生学得积极主动,富有个性。教师在引导、组织学生整合课程资源的过程中,充分调动自己的教育智慧,教师们感到自己的工作有了生命,有了灵性,自己的劳动具有了创造的意义。
利用课程资源,倡导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学习中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从而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调动小组成员的互助互动,促进他们资源共享,以达到学习目标。又在共享文本中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合作交流的能力,勇于 创新的意识。这正是我们教师应该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
一、利用文本资源,相互交流, 拓展视野
文本资源指的是教师、学生收集与整理的与教材文本、教学相关的其他文本资料。这些资源是浩大的、无边的,学生可以在收集与整理文本资料的过程中,获取相关的文本信息,为自己的学习服务。同时,在课堂上通过相互交流,为达成学习目标而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开拓视野。
为了达到教学的要求,教师通常结合教材教学实际,引导学生进行扩充阅读,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情感,深化学生的认识,陶冶他们的情操。如在教学《白杨》一文时,由于山区学生今天的生活与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边疆建设者生活的时空距离较大,教师教学时让学生查找有关新疆地理知识的资料。学生通过查找,在小组相互交流之中进一步了解到了新疆自然环境的恶劣,条件的艰苦,西部建设对人才的需要,从而认识到边疆建设者的崇高与伟大,产生对这些建设者的敬佩之情。通过补充阅读,丰富了学生的感受,增强了教学效果。
如二年级学完《识字学词学句子》认识了8种树木后,老师让同学们上书店,图书馆收集有关学树木的读物,学生纷纷查找相关资料,当老师利用阅读小课组织他们进行小组交流时,学生所查找到的读物还真不少,有《棉树的种子》、《迎客松》、《圣诞树的来历》等等,学生个个说得趣味盎然,听得津津有味。之后还提出了许多疑问,对这些疑问有的学生居然说:“老师,你不必告诉我们,我们再去查找《十万个为什么》或《大自然的奥妙》等书”。这让我们再次领略到了“文本资源”给学生、老师带来了多大的益处啊。
二、利用自然资源,相互协作,激发情感
人是自然之子,人的精神生活源于物质的世界,学生本身生 活在一个充满物质的世界中,利用自然资源就是建立在学生对客 观世界的认识与文本教材的联系上,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可让 学生分小组观察,团结协作,畅谈对事物的不同感受得到进一步 的体验。在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写大自然美景的文章,如:《夕照》一文,在上课伊始,教师让学生带上笔记,把他们分成几个小组,带领学生在教学四楼的平台上观察夕阳西下的景色变化。并根据景色的不断变化引导学生感受,想象,领略自然之美。在课堂上学习这一课时,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每小组的同学把自己观察到的、感受到的进行交流讨论时都畅所欲言,有的小组把共同完成的夕阳图展示给大家看,有的学生甚至把自己的感受写成一首小诗。由于有了这一番体验,在感情朗读、背诵时,情出自然。学生的认识与情感在教材、文本与自然景观的相互作用下,自然而高效地达到了学习目标。
三、利用生活资源,相互体验,提高能力
学生生活在社会中,学生的个体生活,校园生活,社区生活,民族、国家、世界与历史的现状与生活都是小学阅读教学可以利用的资源。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每个小组成员即可充当主持人,又可充当倾听者和评判者。在知识共享的情境中,增强集体竞争和创作意识。进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增强学生的学习责任及学习探究与合作参与的兴趣和能力,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我让学生自由组合,可以当小记者,可以当记录员,可以当……走入社会,看看周围的环境。以环境污染实例谈自己对“地球是容易破碎的”理解与认识。这一活动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使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合作的能力得到了加强,而且学生在实践中轻松地学语文,用语文。又如在教学古诗《所见》时,教师让学生结合自己夏天捕蝉的生活体验谈谈对“忽然闭口立”一句的理解时,学生同桌互议后,学生说得形象生动。“当我蹑手蹑脚靠近时,蝉儿好像知道我这个天敌似的,突然不唱歌了”。有的说“他唱累了,刚好又有了动静,所以闭口休息了呢”。学生对诗句的理解,是源于生活的体验而得到的。总之,丰富的生活就是教学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库,我们深入挖掘,就会使我们的阅读教学充满活力。而学生不同的体验通过教师的有效组织的合作学习,在个人理解,小组碰撞,全班交流的学习活动中得到存真去伪,取精去粗,选甄别而牢固掌握,学习能力也从中受到提高。使学生的生活的经验更丰富,情感得到更进一步的激发。
四、利用艺术资源,相互表演, 培养审美
我们的阅读教学中还可以利用文学、备乐、绘画、表演等艺术化、审美化的资源,促进教学与艺术,学生的智力发展与审美情趣的有机统一。如,在教学《你们想错了》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深刻的体会方志敏同志的共产党人的思想境界,让学生把国民党匪徒抓住方志敏同志时的那段描写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表演来,使学生以艺术的形式再现当时的情景,感受共产党人的伟大的内心世界,再如,在教学古诗《咏柳》时,在学生读懂诗意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画一画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色,让学生把语言形象转化为视觉形象,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还让学生根据自己喜欢的词把《咏柳》这首诗唱一唱,得到相关的艺术效果。
五、利用信息资源、相互查找, 达到共享
当今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利用网络信息资源是小学阅读教学的又一重要课程资源,我们在研究探索中,尽可能地利用网络资源,促进网络教学与课堂教学的统一。在教学《太阳》一课时,让学生在网络教室,将学校的关于太阳的资料工作站提供予学生,由学生自己阅读预习课文,自己收集相关的资料。由于条件的限制,教师在布置预习时,让学生上网查找有关的学习资料。然后,大家在班级中交流,达到资源共享,弥补学校网络条件的不足。
六、利用经验资源,合作学习,培养创新
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背景,有着不同的生活经历,每个学生都有一个精彩的内心世界,每个学生的个人经验世界都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资源库,而且,学生的个体经验是鲜活的最具个性的,在阅读教学课程资源的利用过程中,我们应注重通过个体的、合作的方式把学生自身的经验加以利用,从而相互撞击出创新的火花。
如在教学《捞铁牛》一文时,在弄清了捞铁牛的准备工作和步骤后,我让学生分成四人一个小组,分工合作。用自制的学具进行实验,学生纷纷动手操作。有的用泡沫挖两个洞当作船,用卫生筷作架;有的用月饼盒,大饭盒做船,各种船千姿百态,在选一步的实验中,一连串的问题出现了。学生议论纷纷,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我没有直接给予他们解答,而是引导他们再继续深入第4自然段,小组合作、探索、解决问题。当学生有了这经验总结后,我让学生说说还有什么办法可以捞铁牛时,有的说: “可以另外准备两只船,捞第一只铁牛时,把这两只船上的泥沙铲到另两只船上,这样既节约了许多沙子,也节省了时间,又不污染环境,这不一举两得了。’’有的说:‘‘用人代替沙子,捞铁牛的,人自动支到另一只船上,不就省了铲沙的麻烦了吗?"在这种生生互动的最俱个性的个人经验碰撞中,学生的思维被激活,思路被疏通,创造性得到激发,达到了教师讲解难以达到的教学效果。
学生在语文阅读课课程资源利用的学习实践中获得了解放。由原来被动地知识接受学习变为了自主、探究、合作式的学习。学生学会怎样根据课文预文,懂得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收集.信息,学生学会怎样提出有探讨价值的问题,在合作中学会倾听.学会选择.学会整合.学会表达,学生信息量的倍增,虽然置身于小课堂,却看到了大世界。
包含附件:
2006032210242173499.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