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活动

当前位置:首页 >校园活动 >有效育体

激发兴趣 重视主体 关注差异 注重合作
作者:阮光清 来源:
发布日期:2005-12-10 19:00:15 阅读:2305次

                     观摩厦门市一节《体育与健康》实验课的思考

 

  宁德师范附小        王立虹    阮光清

 

    教育部最新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稿)已明确指出激发运动兴趣、重视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差异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的更新,都应十分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主体地位和个体差异,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差异,才能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才能确保“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落实。因此,在体育教学中,重视学生的运动兴趣、主体地位和个体差异是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和价值的有效保证。面对课程标准的要求,如何培养学生的兴趣、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差异,把握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五个学习领域,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奠定基础,是我们体育教师应特别重视研究的问题。

 

    2001年12月,宁德市“体育与健康课程教育研究会”组织青年骨干教师赴厦门考察,得到了厦门市教委体卫处的大力支持,期间正在开展《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教学实验的厦门鼓浪屿人民小学卢心刚老师为我们上了一节“障碍跑”的三年级体育课。这节课给人印象最深的是按照儿童身心特点进行教学,打破了以往的教学模式,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从培养学生的兴趣、重视学生的主体、关注学生差异、注重师生合作人手,渗透了以培养综合素质为目的的教育观,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五个学习领域。课上的很多做法值得我们思考与借鉴。

 

    一、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参与运动

 

    现在的学生处在现代信息、科技教育飞速发展的时代,内容单一的教学已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同时小学中、低年级学生又具有理解能力差、兴趣转移快的特点,所以体育教学应加大信息量,多内容、多方法,引导学生参与运动,使学生在短短的体育课上多感受,更多地体验一些体育项目。卢老师在四十分钟内巧设了七项内容,如:准备部分的投接球、拍球比多、颠球比多;基本部分的自摆障碍、“大灯笼小灯笼”游戏、障碍赛跑;结束部分的“拍手谣”模仿游戏。短短一节课运用了一系列的活动方式,“让每一位学生都来玩、都会玩,激发运动兴趣,提高运动修养,增强体质”,使学生无暇分神,乐此不疲。因为教师掌握了学生兴趣转移的规律,先于学生转移,带着学生转移,就像孩子喜欢看的动画片一样,抓住学生心理,适应学生心理,引导学生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来。

 

    二、重视主体地位,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中、低年级的儿童大多活泼好动,加之电视等媒体里体育节目的大量感性认识,已不甘于立正姿势站着每节课花上十几分钟时间听教师讲解示范的那种军事化、成人化的体育课了。先尝试后指导、先动后学,先讨论、互练再示范讲解等教学方式应是当前体育教学领域里的“技术革命”。动中学运动技术,尝试中体验运动的快乐,适应了小学生的生理特点,满足了小学生的求知与好动的欲望。特别是小学低、中年级学习一些简单的奔跑、跳跃、攀登、爬越项目完全可以让学生自主探索、尝试。教师只要在学生进行探索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和出现问题时,进行有效的引导和帮助。教学活动各环节的拟订,要淡化教师说教的痕迹,突出学生学的过程,力求展现学生在自主探索活动中,从不知到知,从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的过程,从体验模仿到组合、协调、熟练运用的过程。卢老师便是以学生“自主学做准备活动”、“小群体动脑创摆障碍”、“合作探索安全过障碍练习”、“模仿学做放松游戏”等方式进行教学的。在这堂课中,教学的组织形式主要是小组合作练习,教学手段以教师引导、设疑让学生研究、学习并完成练习为主。如:基本部分老师发给各小组海绵垫、标志筒、标志杆、小栏架、小球门等物,要求小组共同研究决定障碍的排列顺序,教师只是设疑:如何排列的更合理,如何安全、快速、形式多样地爬、躲、钻、绕、跳过障碍。一堂课中,学生小组合作练习的时间大约占了大部分,在这段时间里,每位组员都必须得各司其责,小组长带领同学研究过障碍办法,每位组员参与研究、互相鼓励,共同尝试,小组与小组间互相竞争。教师不是课堂的核心,是学生学习的助手,引导组织学生有序安全地进行练习,巡视学生练习情况,随时示范、指导、纠错、鼓励学生,调控课堂学习、练习、研究的氛围,控制运动负荷。实践证明,让学生自主、自动地探索超越障碍物的办法,学生会根据生活经验和体能实际创造出许许多多的形式和办法,甚至许多是老师无法示范和预先考虑到的。这就大大增加了锻炼素材,提高了学生练习兴趣和完成练习质量。

 

    三、关注个体差异,培养学生自信心、创新意识与自锻能力

 

    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常规上我们不习惯把事情交给学生做,怕“乱”,把学生花费在探索上、自练上的时间看成“放羊”,所以不敢放手让学生去做。在学习运动技术上片面追求“整齐划一”、“一刀切”,没有充分注意到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卢老师在学生准备活动后,放手分发给各小组一定数量的障碍物,巧妙设计了让学生合作“自摆障碍”的活动,并提出相应的学习目标、练习建议,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个体情况自定器材的高度、远度、顺序等,并自己组织进行循序渐进尝试穿越练习。教师把锻炼器材的安排权交给学生,从而保证绝大多数学生能完成课程学习目标.等于把成功感一并交给了学生,尽管有的小组学生安排的不是很理想。但学生“我能行”的自信心,就是在教师的信任中产生的,学生安排锻炼器材的能力就是在老师的一次次放手中学会的。这一举措使学生的好胜心得到了满足,自炼能力得到提高,创新意识得到培养,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又如:卢老师在准备活动时让学生每人一球进行拍、颠、滚、投热身运动并没有什么很严格的队列、队形,也没有很严格的动作规定,而是只提出“还有哪些玩球练习?如何手拍脚颠?怎样使全身各部位都活动开?”的练习目标,让学生关注学习目标、充分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使学生尽情发挥地学做准备活动,虽说场面有时的显得拥挤、混乱,不如学老师的动作、跟着老师的口哨做准备动作看着整齐美观。要认识到恰恰是这些“乱糟糟的、各自不一”的动作存在着求异性,存在着学生的主动性,萌发着初浅的创造意识,满足着自我发展的需要。才需要教师经常安排这样的时间放手让学生去“乱”,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自信心以及自锻能力。

 

    四、注重师生合作,形成和谐的课堂人际关系

 

    小学中、低年级体育教学应根据学生崇拜教师、模仿能力强的特点,善于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使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学中力求给学生创设一个双向的、无拘无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环境。卢老师在一节课里,几乎融入学生中,跟学生一起玩球、颠球,跟学生一起躲、跳、猫腰、爬,跟学生一起玩游戏,在玩中指导、示范,共同讨论、商量。体育教师的身体力行和科学健身方法的示范以及亲切、幽默的教态,拉近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激发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一节课里学生都在自主、自动有目标的锻炼中,没有教师的强硬口令声、刺耳的口哨声,有的是悦耳的音乐声和教师亲切的鼓励声以及同学间的加油声、欢笑声,使教学过程真正变成师生共同合作、相互作用,创造性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形成了和谐的课堂人际关系。这种师生间、同学间和谐亲密的关系给课堂注入了生机与活力,学生在锻炼中兴高采烈、乐此而不疲,脸上始终洋溢着笑容,其乐融融的场面不禁使我们听课的教师也想投入其中。

 

综上所述,中、低年级学生正处在儿童期。他们具有活泼好动、模仿能力强、注意力短暂、兴趣转移快、好奇、好胜心强等儿童生理心理特征。因此,中、低年级体育教学在贯彻落实《全日制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时,应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认知水平出发,区别于高年级的体育教学和专业运动教学课,因校制宜、因人而异,把握五个学习领域目标,培养学生的兴趣、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差异、注重师生的合作,使学生身心素质得到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得到开发。只有符合中、低年级学生的学习规律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才是科学的、可行的、有效的。任何不适应学生特点的教学模式都应尽快摒弃。卢心刚老师无疑做出了很好的探索。

 

参考资料:

 

1)《全日制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001.10

 

2)厦门课改通讯(3). 厦门教育学院初等教育教研室编 . 2001.12

 

3)卢心刚.“障碍跑”课的设计与教案 .厦门市鼓浪屿人民小学. 2001.12

 

4)阮光清.小学体育课落实“健康第一”教学理念的思考.福建体育科技 2001(5)   

 

    版权宁德师范学院附属小学所有 备案号:闽ICP备16026840号-1

    技术支持:福建电信翼商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