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之窗

当前位置:首页 >德育之窗 >家长学校

如何在学习中,真正培养孩子的思考习惯?
作者: 来源:微信转载
发布日期:2020-05-26 12:44:45 阅读:1159次


自打孩子上了小学,数学学习就开始成为家长最头疼的硬核问题之一。



比如这个二年级小朋友的妈妈,说起孩子的学习,言语之间满是焦虑。

都说三年级是小学第一个分水岭,该不该给孩子报个辅导班呢?


不报吧,看着身边大部分的妈妈们大多从一二年级就给孩子报辅导班,就是为了备战真正的“起跑线焦虑”三年级,担心再不报班孩子成绩掉下来就追不上了;


报吧,又担心孩子抵触,破坏孩子对学习的兴趣,造成反作用。妈妈圈里还有一种说法是,过早上辅导班的孩子学习没有后劲儿,到高年级时容易对学习产生逆反心理。



其实,报不报辅导班,并不是帮助孩子解决「数学」这道坎儿的关键,重点是:有没有抓住孩子每一次思维转型的关键时期。


三年级

思维转型的关键


很多家长认为,孩子在一二年级的时候,学的内容很简单,不用着急培养思维,等以后出现问题了再补也来得及。


殊不知,这就像起高楼打地基,儿童时期的地基越深越牢,未来能起的楼就越高越雄伟。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表明,7-11岁的孩子正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在这个阶段帮助孩子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错过这个时间,不是说就无法形成数学思维,而是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



因为思维的发展,并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在经过长时间无意或刻意的练习,一点一滴形成的。


四年级

死记硬背没机会


四年级,有一批学生数学成绩突然掉了下来很多教育工作者尝试寻找各种理由,解释这种奇怪的现象,有人说是“孩子大了,不听话了”,有人说是“青春期了,孩子叛逆”,还有人说,“小时候没有进行思维训练”。


我们更认同最后一种说法,也就是:孩子的思维能力的地基没打牢。


数学是人类的高级思维活动,越往顶层走的时候,需要的各种思维能力就越多,当思维能力不足的时候,掉队是必然的。



比如说——

小学三年级以前,记忆力,记住计算规则就足够应付大部分的数学题;

但到了四年级,还是只会死记硬背就不行了,还要逻辑能力,这时逻辑思维能力不足的小朋友就掉队了;

然而,在校内的学习,因为课时和教学任务紧张,大部分老师只能带领孩子完成课内单个知识点的学习,而忽视了从整体出发的思维方法才是数学的学科核心。



如果未能在三、四年级完成必要的能力培养,后续的数学学习将越来越被动,孩子所承受的压力也将越来越大。


差距,就是这么拉开的。


五年级清晰的底层逻辑

才有稳定发挥


升入五年级,如果差距已经拉开很多,甚至一听数学就烦,长期处于不及格状态,与其纠结于眼下的成绩,不如重点着手孩子的学科情感。


美国著名儿童精神科学医生James Comer说:孩子和老师没有强有力的联系,学习就不会有显著的进步。



大多数时候,老师在教学中,因为太过追求教学目标,却忽视了与孩子之间最珍贵的关系。然而,一旦老师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出现问题,将会直接切断孩子对这门学科的情感。不管教学设计得再周密周全,最终作用到孩子身上的效果却是得不偿失。


幸而,大部分五年级孩子的家长,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成绩还行,就是不稳定,忽高忽低,有时灵光,有时不开窍。


这其实就是在中低年级的时候,没能建立清晰的逻辑思维。这时很难抓全面,而需要聚焦眼下,针对当下遇到的问题,在学习方法上给予正确的引导,逐渐养成科学的思考习惯。



可是思考习惯说起来看不见也摸不着,到底该怎么培养呢


思维习惯的培养

体现在每时每刻

学堂的明星老师——傲德,顺着天性做教育的道路上,带着对孩子们的爱,不断激发智慧,探索方法,精心研制一套「思维六步法,帮助孩子在每一次做题的过程中,形成清晰的底层思考习惯。


比如面对家长问的这样一道题,傲德老师给出了如下回复:



教学过程中,孩子们一直被强化和关注的是余数和除数的关系,余数和被除数的关系,而商和余数的关系基本没有被提及过。原因就是从除法的含义角度看,余数和商没有直接的意义关联。


经常被强调的这些内容叫教学存量,但这道题考的是增量,它的第一难点,是让你关注商和余数的关系,这个对于孩子来讲属于猝不及防,突破大脑原有思维,所以一下会蒙,蒙了之后自然会出现畏难。


导致这个结果的本质就是孩子面对这种问题猝不及防



但是这种意料之外其实很容易就被攻破,就像一层窗户纸,只要敢于试一下就可以发现规律,然而小朋友们出于以往做题的失败阴影不敢迈出这一步(这里我揣测家长或者老师之前可能在孩子做错的时候“伤害”过ta)。


把握住题目中核心词“相等”,来试一下都是1,就会发现用逆运算,能够解决问题。


如果孩子不敢试1,那就说明问题在于尝试的勇气被破坏过,或者还没有建立“试错”这种思考习惯。



如果孩子在试了1之后,依然不能继续进行,那说明问题出现在了除法的逆运算上,这是纯粹的知识问题,帮助孩子学习这个知识即可。如果孩子在试到5,还不知道要停止,那就说明余数和除数的关系不明确,或者不理解这也是单纯知识问题,老师强调即可。


所以大家会发现,后面这两点不是问题的核心,问题的核心还是第二条的“试错”思考习惯。


因为知识点大部分老师都会讲,而且讲一下就能讲明白,而有水平的老师才会关注孩子的思考习惯。


一二年级是具象操作,缺少思维的提升,你可以直接考孩子计算,孩子能行,但在没有交代的情况下,突然让孩子去突破原有思考边界,冷不丁问商和余数的关系,就变成思维的事情了。



三年级开始进入思维阶段,五年级进入抽象思维阶段,


1+2=3是具象,一二年级学的;

1+2=2+1是思维,这是四年级知识点,叫加法交换律;


把看的见的很多东西总结成规律,规律背后其实就是关系,所以这道题不管从认知上和思维上都在试图突破孩子。


那如何引导呢?


其实不仅仅对于孩子,甚至对于每一个成人来讲,不断问为什么才是最重要的,也就是要养成思考的习惯,这个才是终身能力。


所以我们用「思维六步法」


  • 看一看,看什么?看已知和想放弃的地方。


这个算式孩子是知道的,谁除谁=商。。余数,但商和余数的关系是想放弃的地方。


这里就要开始问孩子为什么想要放弃?

因为从没有人说过商和余数的关系。


所以这个时候要鼓励和引导孩子思考“最想放弃”的点,其实往往就是“值得思考的点”。



一旦这个点突破,立刻就会把黑球变为白球,获得强大的成就感,也就形成了兴趣。


同时,为了让孩子更好理解这种习惯,可以进行场景代:题目就好像一个穿着防弹衣的敌人,越是脆弱的地方,他越要保护起来,看起来好像越难以攻破。但是一旦把这个“看似强大”的点攻破,你就获得了胜利!


所以看一看的真正目的是,从已知中寻找未知,从苦难中寻找希望。


  • 想一想,是想什么?是引导孩子学会“用已知解决未知”。


思考余数的本质和乘除法逆运算,就是解决这道题需要的已知点。比5小的总共才4个数,那就个试


  • 随之试一试就来了,试一试就是验证你所建立的“已知未知关系是否正确”


说一说和记一记其实就是把思考探索变成规律,把增量变成存量,而且同时可以再次巩固已知,孔子所说的“温故而知新”也就是这个意思。



  • 培养独立思考精神最终重要的是最后一步,就是质疑,也就是我们教学里的准不准


换一个题,换一个数,让孩子再去尝试。这样还能提升孩子的成就感,也能夯实新学到的本领。


大多数老师讲这样一个题目,可能直接告诉孩子,“结果只能是1,2,3,4,自己代进去做一下”。


而真正符合思维发展规律的讲法一定是遵循「思维六步法」,层层击破,这样才能建立思考习惯。同时,加上“情景带入”和“思考鼓励”,提升孩子的学科情感。



我们会发现,遇到好老师,也许只需一道题,就能改变孩子一生的思维方式。


现在,邀请你参加尹建莉父母学堂与傲德老师倾力研发的《数学名校思维课》!


原价398元

现价9.9元开抢!

赠送晨光文具绘图套装1套(包邮)!

数量有限,送完截止!


长按识别下方海报二维码

即可添加班主任抢购



    版权宁德师范学院附属小学所有 备案号:闽ICP备16026840号-1

    技术支持:福建电信翼商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