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宁德城隍庙内锣鼓喧天,宁德戏迷一千多人欢聚在此,欣赏戏曲表演。这个宁德市文化局设的“梨园乐”戏曲传播示范点,又拉开了新序幕。
农历正月二十七,“城隍爷”出游,威扫全城,为民祈祷平安,这是每年正月宁德蕉城城区民俗文化最隆重的游神祭祀活动。每当这时,广大民众按风俗在大街小巷、居家门口设坛祭祀。随后,在城隍庙公演戏曲三天,让全城戏迷欢聚一堂,给“春节”这个中华民族的“狂欢节”在宁德民众中划上一个过年的圆满句号。
城隍,百姓又称城隍爷,它是从上古蜡祭八神之一的水庸演化而来的,最初只是对城池本身进行崇拜,从宗教学的角度说,属于自然崇拜的范畴。最早的城隍庙为三国东吴赤乌二年(239)建的芜湖城隍庙。城隍实际上可视为城市保护神。汉代,城隍信仰逐渐人格化,唐宋时期,城隍的职能逐渐扩大,并列入政府祀典。
宁德城隍庙。位于蕉北崇文社区。其旁为古代忠烈祠,祭祀历史上在宁德好官、廉吏、忠节之士。李尧卿(明末宁德知县)神主就曾供奉在那里。城隍庙尚保存有陆游在宁德当主簿时写的《城隍庙记》。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遗产。
陆游的《宁德县重修城隍庙记》记载了当时全国的城隍信仰情况:”城者,以保民禁奸,通节内外,其有功于人最大,顾以非古黜其祭,岂人心所安哉?故自唐以来,郡县皆祭城隍,至今世尤谨。守令谒见,其仪在他神祠上。社稷虽尊,特以令式从事。至祈禳报赛,独城隍而已,则其礼顾不重欤!”陆游还从宁德恶劣的自然条件入手,深入分析了当地城隍信仰盛行的原因,指出:“宁德为邑,带山负海。双岩、白鹤之岭,其高摩天,其险立壁,负者股栗,乘者心掉。飞鸾、官井之水,涛澜汹涌,蛟鳄出没,登舟者涕泣于父母妻子别,已济者同舟更相贺。又有气雾之毒,蛙、黾、蛇、蚕、守宫之蛊。邮亭逆旅,往往大署城壁,以道出宁德为戒。然邑之吏民独不得避,则惟神之归,是以城隍祠比他邑尤盛。”
陆游的《宁德县重修城隍庙记》对于我们了解宋代宁德的社会、民俗很有价值。同时,寥寥数语,把宁德地理特征、白鹤岭之高耸险峻以及三都澳之海阔浪高都勾勒出来,形象地表达了宁德山海资源之丰富。
过旧年过旧节,迎神赛会,过去都一律目以“封建迷信”,认为是与社会主义新风尚不相容的东西。深入思考,现在有不少有识之士已经意识到传统文化是我们祖先留给我们的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传统节日,它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重要非物质遗产,理应受到国人的保护和继承。迎神赛会,有特定时节、特定场合的民俗文化意义,也是一种值得重视的社会文化现象。
今年宁德蕉城迎神赛会,花样翻新,祭祀项目有“荤菜”、“素菜”、“山水风光”、“历史典故”等,所有这些祭祀项目都不是简单的摆设,而是有一定的规范和传统要求。当下,许多民众对祭祀的物品更加考究,还增加了艺术和科技含量。如,“蔬菜”祭祀通过雕琢成各种艺术造型,惟妙惟肖;“山水风光”祭祀还用上灯光、流水、电动,使得观赏性更加突显;在“历史典故”中抗倭英雄戚继光跃马扬鞭的形象也跃上街头,伴随他那 “封官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豪言壮语展示,无疑给宁德人民进行了又一次爱家乡、爱宁德、创平安的教育。
深入挖掘和利用传统文化中的道德精髓,对于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是古遗产就应该保护,是民族精神之魂,就应该让其很好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