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让会议照片出点彩
作者:阮光清
来源:
发布日期:2006-11-20 05:32:02
阅读:2428次
|
|
|
摄影记者经常会被派去拍会议照,但大多数记者都不愿去。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只许成功不许失败;二、画面要照顾到方方面面;三、拍好照片领导马上要看;四、如果见报要送审;五、很辛苦但难出好新闻。诸多因素让记者们望而却步。1993年做记者以来,拍了N个大大小小的会议,因为许多会议必须去。既然当记者跑会场不可避免,那么,这方面的题材就该好好去研究了,让会议照片也出点彩。为此,我把自己拍会议获得的一些体会和感受和同行探讨一下,希望日后有进一步的提高。 一、提前到会,最后离会 拍会议其实就是拍人,会上的许多好镜头常常出在会前和会后。这个时候,领导和与会者的表情轻松自如,会一开始,台上台下就严肃起来了。以前采访,不是迟到就是早退,因此拍出的画面很呆板。后来尝试了提前到会,最后离会,收获颇丰。 2000年3月5日下午,九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浙江代表团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大会没有安排章凤仙代表发言,就在省人大主任李泽民即将宣布会议结束那一刻间,憋了一肚子话的她突然举手,要求给她一分钟时间发言,大会允许。在短短一分钟时间里,她为下岗工人大声疾呼,她提出的“关于个人因解除劳动合同取得的一次性经济补偿收入免征个人所得税的建议”博得大会的热烈掌声,被与会者认为是最精彩的发言。3天后,国家税务总局一行5人,来到浙江代表团驻地,就章凤仙代表提出的建议给了一个满意的说法,这天,刚好是“三.八”妇女节,她高兴地说:“我获得了一份珍贵的节日礼物。”记得当时,会议还没有结束,不少来浙江代表团采访的记者都提前离开了,可就在最后一刻,精彩新闻出现了,这篇报道加上图片发表后全国各大报刊转载。(图一) 二、带想法拍 凭功力抓 拍会议不像拍其它有一定的随意性,涉及到重要人物,使用的镜头不能有一点夸张,而且没有办法摆拍,尤其是高层领导和重要场合,绝对不可能,也不允许让一个记者来导演。有时会场光线很暗还不让用闪光灯。这就需要记者有自己的拍摄思路,凭借扎实的摄影功底来把握。不干涉被摄对象,用焦距和角度来调度画面,把有效信息纳入到镜头中。 1997年8月18日,11号台风正面袭击温岭,我一个人呆呆的站在报社的窗口望着窗外不断增大的风力,在没有接到任何采访指令的情况下,突然冒出一个念头,去省防汛防旱指挥部看看。我当即约定其他报社的好友一起前往(当时没有竞争,记者出去采访都喜欢抱团)。当晚,杭州受台风影响很大,约好的同事退却了。在一阵犹豫之后,我还是坚持赶过去,一路上,自行车被大风和暴雨刮得失控,多次摔倒,踉踉跄跄地来到省防汛防旱指挥部。尽管浑身湿透,但一进大厅,马上感到来对了。书记、省长以及省内主要报社和电视台的老总都在现场。我一面检测相机并在现场试拍,一面设想可能出现的种种画面(在拍摄时,我经常喜欢在脑子里设想一些画面,有时这些画面会真的出现)。当气象台台长向省领导报告台风是正面袭击我省温岭时,省领导们看了看手表不约而同地站了起来。神情严肃地注视卫星云图。由于前期准备充分,角度早已选好,这些瞬间很轻松地被我拍下了。这时,退却的同行来电询问情况。当得知有这样的现场连忙从家里赶来,但为时已晚。第二天,照片见报,后被《人民日报》转发,并获当年的省好新闻奖。(图二) 三、把相机“装”在眼睛上 进会场首先要清楚自己是来拍会议的,不是来开会的,如果遇到重要会议,从头到尾不能坐下来,眼睛一刻不停地扫描每一个人可能出现的举动,有时,眼睛必须长时间地贴在相机的取景窗上(有一次,接任务拍一个领导,为了拍到他讲话时抬头的画面,我的眼睛一刻也不敢离开取景窗,遗憾的是,一个半小时的讲话到最后才抬了一次头,我整整瞄了他一个半小时,因鼻子长时间对着相机呼吸产生水气往下滴水,结束后半个胸都湿了)。而且,还要竖起耳朵倾听发言内容,让自己融入到会议当中,使自己对会议的进程和所要发生的事有预见性。有的记者认为只要有一台每秒钟连拍8张照片的相机,什么样的瞬间都能拿下。错了,好设备的确重要,更重要的是镜头后面的那只眼睛,和长在两边的一对耳朵。 “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才能拥有精彩瞬间。 2002年3月5日下午,出席全国“两会”的浙江代表团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当时,代表沈爱琴拿出一件唐装发言道:“APEC会议使浙江丝绸企业产品供不应求。”她一边说,一边让唐装在代表中传递。当时我预感到,如果唐装传到张德江这里会有戏,我立刻把镜头的焦距锁定在张德江身上,果然,唐装传到张德江手里时,有代表说:“张书记你穿一下。”张德江笑着快速将唐装传给身边的徐志纯,徐志纯推辞着将唐装传到后面。全场的人都笑了。这一过程尽管只有十几秒时间,均被我全部拍下。而坐在一旁的众多媒体记者连忙站起来,但为时已晚。“张书记,刚才这镜头我们没有拍到,你是不是把唐装再拿一下。”中央媒体记者请张德江再来一次。但画面的鲜活度没有了。第二天,《人民日报》以 “浙江代表喜盈盈” 为题,在头版报眼刊登了我的这幅照片。该照片还获得当年省好新闻奖和省人大好新闻奖。(图三) 说实在的,拍会议照片原来不是我的强项,我曾经出过一次令我刻骨铭心的差错。刚刚做记者的我被派去拍摄“浙江省政府表彰优秀企业大会”。临行前,老总关照,企业家和主要领导的表情一定要拍好,这次的主要领导本来是省长万学远,因为外出开会不能赶回,所以把其他主要领导拍好就可以了。我一到会场只是简单地了解了一下就开始按动快门。我怎么也没想到,省长万学远赶回来参加这次会议了,荒唐我居然不认识万学远,又没有深入采访,所以,在构图时把万学远放到了陪衬的位置上,而且在画面中最小。当时,发照片时还挺得意,觉得一排领导的表情还可以。编辑一看傻眼了,最后,我受到严厉批评。每每想起此事自己也觉得很搞笑。教训之后,我开始关注和研究会议照片的拍摄,平时,只要是会议报道,无论是图片还是电视我都会很留心。几年之后,渐渐地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拍摄思路。这些年来,在实际运用中没有让我“砸锅”。 记得在10年前,报社让我去拍摄省“两会”,充满信心的我在大华饭店报到处领记者证时,一位分管宣传报道的领导对我说:“会上有摄影了,人数有限,其他摄影记者就免了。”我憋了一肚子气出来了。“有什么了不起的,以后再也不拍会议了!”在回来的路上气极了,后一想又觉得,中国“两会”很重要,作为记者应该要有这段报道经历。我打算好好拍几张照片出来给他们看看,后来,我借了同事一张政协采访证进会场拍摄。“两会”结束后,我很自信地把照片送到大会宣传处,不料,受到好评。以后,每次 “两会”报道大门向我敞开,给我的证件都可以上主席台拍摄。从2000年至2005年,我6次被特邀随浙江代表团赴京参加全国“两会”报道。十多年来,有很多照片获省好新闻奖和省人大好新闻奖,后报社还为我开设“两会”报道专栏“芯眼看两会”。 怎样让会议照片出点彩在这方面高手不少,比我拍得好的人很多,我只想在这里抛砖引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