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教研

当前位置:首页 >教学教研 >教学常规

整合教材 让学生在活动中发展
作者:张梅芳 来源:
发布日期:2005-11-07 23:46:56 阅读:2036次
    整合教材 让学生在活动中发展 ——“小括号”教学片段反思与实践 宁德师范附小 张梅芳 教材是教学的主要依据,新课程的教材开发政策鼓励一线教师自主开发教材。为了实现新课程要求的课堂教学多元目标,非课改年级的教师在使用旧教材时,更要注意对教材的整合与创生,让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发展。下面以“小括号”教学为例,谈谈对教材的整合处理。 教学内容: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二册第54页例2, 例3。教例 师:今天是玲玲的生日,小朋友带着礼物到玲玲家祝贺她的生日。大家一进门, 就看见桌子上摆着各种颜色的糖果(电脑显示), 看到这些糖果,你想到哪些数学问题?生 1:我想算出一共有几个糖果。生2:我想知道大红色的糖果比绿色的多几个? …… 师:要求一共有多少个,怎样列式?教师板书:2+3+7= 师:你们能算出2+3+7等于几吗?请用圆片代替糖果摆一摆, 算一算。 (学生操作)师:你们是怎么算的?生1:我先算2加3等于5,再算5加7等于12。生2:因为3和7能凑成10,我先算3加7等于10,再算10加2等于12。…… (学生说各种算法)教师肯定学生的算法后, 提出:如果不改变3个加数的位置, 在算式中怎样体现先算3+7呢?电脑显示孙悟空边舞金箍棒边说:我有办法。 说着说着便划出了一个小括号“( )”。 师:你们认识它吗? 生:小括号。 小括号便出现在算式中,如:2+(3+7)= 师:有了它,可以改变运算的顺序,小括号里面的部分要先算。教师再板书:(2+3)+7 = 师:以上两道题你们能算吗?说说分别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同桌交流)(从以上两题的口算过程引导学生得知:先算的部分在前面时,小括号可以省略。) 反思 从这个教学片段看出:教师依据教材呈现内容,创设儿童喜欢的孙悟空飞舞金箍棒的情境,引出小括号,说明小括号的作用 ,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一点,值得提倡。但笔者认为:这一环节在“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探索性”, 以及“为学生创设思维的空间”等方面有显不足。新课程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要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数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必须由学生在现实的数学活动中体验、理解和习得, 而不是由教师直接告知、给予。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有二。 一是现行数学教材由于篇幅局限,大多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数学的问题和结论。 二是教师备课时,在教材处理上未能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过分地迷信教材。为此,笔者有意整合教材。整合例2、例3为: 例2 15-6 + 3 =12 15-(6+3)= 6 例3 算一算,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10 – 5 + 4= ( 7 - 2 )–3 = (10 - 5)+ 4 = 7 – 2 - 3 = 实践一、激发兴趣, 复习旧知师:(电脑显示)同学们,我们来玩赛车游戏好吗?(每辆赛车上都有一道连加、连减或加减混合式题, 每算对一道题,赛车就开得又稳又快。 二、情境导入,揭示课题师:以前在数学课上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认识了许多朋友。(电脑显示“+” “-” “>”“<”, 学生说出符号名称, 最后出现小括号“( )”。 师:这是什么符号?你见过它吗?请说说在什么地方见过?生1:填未知加数时见过。 生2:解答应用题时,在小括号里写单位名称。 …… 师:小括号的用处可大呢!你们想进一步了解它吗?(揭示课题)三、自主学习,探究新知 师:请观察这两道题:15 –6 +3 = 12 15-(6 +3)=6 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它们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右边的题目计算结果是“6”,这个“6”是怎么得来的?教师提出问题后,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探究、发现等活动,从而 逐步引导学生得知:一个算式里有小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感悟改变例2的原因有三点:一是,原例2是连加题, 连加题无论哪两个数先算结果都一样。这样,不能产生数学“问题”。二是, 原例2的后面一步“7+3”会使学生联想到“凑十法”。这样,也难体现小括号的作用。三是, 按原例题教学,容易造成“只顾呈现数学问题的结论”的现象,无法为学生提供更多探索的机会,活动的时间,更限制了学生思维的空间。建构主义教学观强调,教学应通过设计一些具有挑战性、开放性的问题情境,诱发、驱动学习者去探索、思考,去解决问题。整合后的例2,从这一教学观出发,创设了问题情境,提出了“6是怎么来的?”这一挑战性的问题,激励学生在探索中思考,在思考中建构新的知识体系,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尊重学生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过程。整合后的例3,先让学生各自计算连减,加减混合两组题,再与同桌说说发现了什么。这样让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得知:在连加、连减或加减混合式题中,如果先算的部分在前面,小括号可以省略。也使新知识得以深化。同时也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展示自我,发展自我,体验成功的乐趣。导演对剧本的处理是一种再创造。同样,教师处理教材也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教师不能当教材和教科书的“留声机”,而应当在新课程思想的指导下,对教材进行科学的、合理的整合和创新处理。课堂教学设计中应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实验、探究、交流、反思等,为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创设必要的条件,让学生在有效的学习活动中积极参与,探索问题,获取知识。 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 福建省宁德师范附小 张梅芳 学习态度是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的非智力因素之一。长期以来,教师更关心的是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接受程度,而对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的培养较为淡薄。新课程改革强调了“形成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在数学教学中,除了重视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外,我想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策略的实施,促进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的形成。 一、教学内容的情感化 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情感,可以调节学生的学习态度。而满足学生的需要,是学生积极情感产生的原因。 数学是比较枯燥的:数字、等式、表格……,虽然新版教材增加了许多插图,但是教师在教学时针对儿童的心理特征对教材进行情感性处理仍是很有必要的。 1、改变教学内容的呈现形式。 儿童喜欢生动活泼、五彩缤纷。教师在教学中应利用多种教学手段满足他们的这种要求。要利用图画、实物、实物投影仪、多媒体等进行教学,展示教学内容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并使他们感觉学习的趣味性。如在教学“行程问题应用题”时,教师要设计制作好教学课件,使学生在画面上能看到两车同时相向运动,以及由于车速不同在相同的时间里走过的不同路程;在教学“面积单位”时,教师可以展示给学生“一平方厘米”、“一平方分米”、“一平方米”的纸方片,让学生感知面积单位。 故事是儿童喜闻乐见的,教学时教师可以考虑把教学内容以故事形式出现,赋予“+、-、×、÷” 以春的绿色和生命的灵动。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丰富多采和情景交融。 2、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 生活充满了情趣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将数学模式与学生的生活体验 联系在一起。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如在教学“统计”后,让小朋友回到家里找一找,家里有多少根筷子,多少把汤匙,多少块碗,并在家长的辅助下按照书上的格式填写出来。社会是学生学习的大课堂,有些教材在社会情景下教学效果特别好。如“元、角、分的认识”要带领学生到商场购物,联系商店为学生兑换小币。在教学“利息”时,要带领学生到银行了解人民币各种存期的利率,并使学生有存取款和计算自己存款利息的经历。数学教学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可以使学生认识、体验到数学是“有用”的。促进学生学习心向的生成。 二、生活环境的优良化 生活环境的优劣决定生活的态度。学生的学习即是生活,学习环境可以调节学生的学习态度。 1、创设快乐的课堂。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优化课堂环境,提高学生的课堂生活质量,留住学生学习的“心”。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教师除了使用多种方法、形式进行教学外,还要注重:第一,在课堂上要创设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 教学氛围,给学生以心理安全感;第二,要让每一位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活动。参与是学生学习的前提,同时学生也只有参与课堂集体活动才能产生快乐。教师要做好组织教学工作,调动每一位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对于 学习上的后进生要“分层教学”,尽可能多分配一些让他们“得分”的课堂活动,使他们在参与中主观上体验到课堂生活的愉悦。第三,在课堂上教师要多采用“成功教学”,创造一种粉红的课堂气氛,多欣赏学生,多鼓励学生。教师的欣赏和鼓励对于学生来说就是一种奖赏,是一个短暂的“目的”。正如罗杰斯认为的:教学内容与学生得奖和目的相关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最高的。 2、让学生课外“乐学” 有的教师,寒假给学生留下29篇日记和7篇作文的作业。学生苦于完不成,成天生活在负担的“阴影”下,容易产生“厌学”心理。所以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课外学习的环境,使学生的课外学习生活既严肃又活泼,从而热爱学习。第一,家庭作业的题目要精选,数量要适度,既要达到巩固、强化知识的目的,又不能使学生感到负担过重。第二,作业的形式要多样,多布置一些实践性和操作性的作业。如:教学“米、厘米的认识”后,让学生回到家里观察估计几样物体的长度,再动手量一量。教完“税率”后让学生以“纳税”为总课题,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感悟“纳税光荣”。 3、建立友善的人际关系 教师的个人影响力,是学生学习的无形环境。当学生对教师产生友好,亲近、佩服,尊敬等情感时,教师的言行可达到学生最佳接受的程度。同时,学生能把对教师的这种情感迁移到他所任教的学科上,从而转化为对数学学习的热爱。所以教师要加强学习,提高道德修养;要重视业务进修,不断提高教学水平;要用“爱心”去关怀学生,对学生的话语要亲切,态度要和蔼,以 增加对学生的亲和力。从而也增强学生对学科学习的向心力。 三、加强思想教育和意志培养。 学生对学习目的性的认识,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态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数学教材中的思品教育的素材,加强对学生理想教育,培养学生为祖国而学习的远大理想。同时结合数学的教材,给学生讲述数学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贡献。如数学在电脑运作中的作用、数学在航天技术中的作用等;教师还可以在学生研究性学习活动中,让学生收集“数学家的故事”,使学生从小树立高大的“榜样”。学生只有领会到学习数学的个人意义与社会意义,才能产生积极的学习态度。 再好的学习态度应体现在学习行为中,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使学生能够自觉地计划安排好自己的学习;在遇到干扰时能够调控自己的学习行为;在遇到困难与挫折时能够勇于克服,坚持不懈地学习—学习—再学习!

    版权宁德师范学院附属小学所有 备案号:闽ICP备16026840号-1

    技术支持:福建电信翼商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