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化的表达 真性情的流露
作者自我简介:
章淑勇,本科学历,小学高级教师,参加市语文骨干教师培训结业。曾获区优质课一等奖、区首届说课比赛一等奖并多次参加蕉城区宣传部、文明办主办的各种演讲比赛获

二、三等奖。曾被授予市优秀青年教师称号。论文《让语文学习充满生命的活力》、《个性化的表达 真性情的流露》、《从课内向课外延伸,实施语文素质教育》分获省特等奖、全国二、三等奖。另有《峨眉道上》、《父亲的菜园》、《冬阳.童年.骆驼》等多篇教学设计收入人教社人教版第八册和第十册教案集。《读后感》教学设计与《建议书》教学设计发表于山西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语文“新课标”作文同步教学设计》。
引发我对作文教学作一个比较系统的思考是缘于我一个学生写的一篇比较另类的文章。它促使我思考如何评价这类学生以及他们的文章。
其二,我曾在某杂志上看到过关于某地区某年中考作文的报道,说的是相当部分的考生为了突显文章立意,体现自己战胜困难的信心与勇气,纷纷虚构了父母的死亡的生活背景。此事件经媒体报道后引发了社会上普遍的探讨与关注,许多人认为,我们的学生为了在考试中取得高分,可以任意地让父母在自己的笔下死亡,这是很可怕的,说明了我们的学生在道德情感方面一定是出了某些问题,也说明了我们的作文教学是十分失败的。
缘于以上几点,并联系自己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所积累的一些经验,我记录下自己在这段时间对作文教学所作的思考。
一、 蹲下身子,平等交流
作文是最富个性化的心智活动,它所反映的是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
人的生存状态的多样性,决定了人对客观世界认识的多样性。同样一件事,在甲眼中是好事,但在乙的眼里可能就是坏事。每个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自然也各不相同。但是作为强势群体,我们通常是站在成人的角度去看待儿童,也用成人世界的规则去约束他们,在写作指导方面也是如此,总是告诉学生应该怎么写,文章立意才会高,怎么写才会突出文章主题。而很少去考虑,这是否符合儿童的生活实际,是否符合儿童看问题的视角。这样训练的结果可能就是,他学会了写文通字顺、符合要求的文章,但同时也丧失了独立看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这是很可怕的。说近一点,对儿童今后发展不利,说远一点,对整个民族发展不利。一个没有个性、没有思辨能力的民族,有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吗?
因此,站在我们教师的角度,尤其是语文教师,应该学会蹲下身子倾听孩子的诉说。他说的也许很出乎你意料,但是他可能有他的想法。如果你不分青红皂白地呵斥他、否定他。也许,今后他中规中矩了,但是也很能就扼杀了他对生活的激情。他可能从此明白了要说什么样的话,老师才会高兴,要写什么样的文章才会得高分。但再也不会有洋溢着个性之美的文章了。所以,我们才会看到那么多的文章让你有似曾相识之感,而这样的文章多一篇与少一篇又有什么区别呢?
因此,我以为我们应该鼓励孩子们在习作中表达自己最真实、最独特的体验。少说一些空话、套话,充分展示自己的真性情。即便是他的这篇文章可圈可点只有一句话,也胜过那些通篇抄袭、毫无新意更无真诚可言的“优秀习作”。
引导学生写真话,还需要我们有宽容心态,学会站在儿童角度看待问题,捍卫儿童的话语权。
有一件事情我印象很深,还是那位写另类文章的同学。她在一篇日记中写到;不知是我运气不好还是怎么的,我在一小遇到的老师不是年老呆板就是年轻不负责任。说实在,看到这篇文章,对我骄傲的心灵是一次打击。无论如何,我也没有想到我在学生心目中竟是这样一种形象——“年轻但不负责任。”但抛开这一点,我必须承认,那是一篇很有文采的文章,于是我不急于下定论,同时也反思自己近一段时间的作为,是否有不负责任的地方。在后来的作文讲评课上,我仍旧把她的作文作为范文请她上讲台宣读。她读完后,我让她作自我评价,也请大家互评,最后,我说:“你这篇文章是一篇好文章,但是有一点我不同意,我以为你把话说得太绝对了,我们一小就这两类老师吗?而且看完你的文章我也在思考,我是属于年老而呆板的还是属于年轻而不负责任的?”我刚说完,同学们都笑了起来,她自己也不好意思地笑起来。他们毕业那天,我只说了一句:同学们,再见了!我就看见她的眼眶红了。我想这里一定有她对我依恋与不舍。直到今天,我一直认为她是我从教以来不可多得的非常富有文学潜质的学生。对这样的孩子,除了引导,更多应该是宽容与理解,因为她往往有自己看待问题的角度与思路。我也想过,如果我当初劈头盖脸地批评她一番,她以后可能就学会了写歌功颂德的话或是学会了沉默,而这两种都不是我所愿意看到的。在润物细无声中,我表达了我的观点,也捍卫她的表达的权利。
只有自由、民主、开放的学习氛围才有学生的敢说、敢想、敢写。否则,学生势必噤若寒蝉,哪里还谈得上写真话、实话。
二、 打开心扉,感受生活
习作课上,很常见的是学生咬着笔头,不知从何下笔。究其原因,
十有八九是不知道写什么。最后为了应付,索性胡编乱造一通。这一方面是缺少语言的积累,另一方面是缺少生活的积累,我们的学生没有学会用心去感受生活,日子在他眼中如过眼云烟,春梦了无痕。当他提笔要记录生活的痕迹时,自然就只有咬笔头冥思苦想的份了。因此,我们提倡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用心感受生活的点点滴滴,做一个内心世界丰富的人。
人们常说,搞艺术的人都有一颗善感的心。这话在现实生活中也得到一定的验证。比如苏东坡就由“月圆月缺”想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再如杜甫在心情不好的时候就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之说。我们知道这其实是诗人自身情绪的投射,但因为真挚,所以感人。古人如此,现代儿童也不例外,我们的学生也经常表达自己高兴心情的时候写上这么一句话么?——“小鸟向我唱歌,小树向我招手”。可是这样的语句、这样的表达又有多少真诚可言?纯粹是应景之作罢了。诗人说“童年是一首诗”。为什么我们的孩子把童年这首诗写得如此单调、乏味呢?是因为我们的孩子缺少一双发现的眼睛,还是我们老师过早地给孩子画地为牢,只教会他们如何写开头、结尾,如何应用各种修辞方法等,却忘了提醒孩子,生活的范围有多广,学习语文的范围就有多广。这种匠化教学的结果就是导致学生只学会闭门造车,却不懂对外部世界打开心灵的窗户,而教学本该是充满诗意的。
培养学生敏锐的感受能力离不开教师的点拨与指导。我们可能都会有这样的体验:深藏在心中的某中体验会在阅读某一段文字时被唤醒。如果没有读到那样的一段话,也许,那种感受就永远地沉睡心底了。其实,儿童对客观世界的感受也是如此,他可能知道花很美,但没有人引导他去欣赏、去品位,久之,心灵也就蒙尘了,再后来就失去了对美的感受。教师的作用就是在于唤醒孩子对生活独特的美的感受。《福建教育》曾登过一篇文章,题目是《花开了,要感谢》,写的是一位父亲引导女儿怀着感恩的心情对待生活,每天睡前,必定要感谢三件事。有一天,小女孩想啊想,只想出两件事,第三件再也想不出来了,最后她终于想起来了,家里的花开了,要感谢。我想这位父亲在引导孩子感受生活方面是我们的老师。
假如生活在孩子眼中索然无味,没有什么能够激起他对生活的热情。那么类似“小鸟唱歌、小树招手”的应景之作也就不足为奇。我曾经看到一个几乎没有乘坐公交车经验的孩子在一篇文章中写他在公交车上让座的经历,老师打的等级是“优”。我问他,你为什么不写别的?他说:“老师说,文章的立意要高,选材要能够体现文章的中心”。他的回答让我思索了许久。老师的话当然不无道理,问题是这篇带有明显编造痕迹的文章,老师打的等级是“优”,这对他今后的习作会是一种怎样的导向?但愿不是我杞人忧天。事实上《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理话,不说空话、套话”。我想这段话对每一个语文科任教师都有十分现实的指导意义。
三、 冲破藩篱,追求个性
曾经有人比较过中国孩子与外国孩子在表达上的差异。结果发现有着惊人的差异。中国孩子的习作从文章的标题到文字的表达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都大致相同。类似《我最尊敬的一个人》《难忘的一件事》这样的文章几乎每一个中国孩子都写过。甚至抒情方式也大同小异,比如写景一定要来一句赞叹:“真美啊!以及我恋恋不舍地告别某个地方之类的语句”。至于选材也逃脱不出某种框框,写老师一定是改作业到深夜,或者劳累得病倒。写运动员一定是为国争光。人物的个性就这样湮没在符号式的语言中。一篇篇习作仿佛流水线上的作业,整齐划一,但没有任何个性可言。
而国外呢?似乎就有很大的不同,从写作内容来讲,基本可以说是包
罗万象,好像什么都能写到文章中,包括探讨二战的原因、国家民族的文化,甚至还包括如何写广告等,五花八门,不一而举。因此,看国外孩子的习作就显得十分丰富多彩,尽显个性之美。
比较中外习作,很容易就能发现教师在指导学生习作时巨大差异。国内不少人认为学生在初学习作时知识经验比较少应该有所借鉴,比如教会学生如何开头、如何结尾、如何过渡,使学生顺利掌握布局谋篇的方法,否则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应该说,这种教学方式有他的现实意义,但是必须适可而止,否则有可能适得其反。正如一个人如果永远都在别人搀扶之下,他将永远不能学会走路。必要的时候,应该放手给他一个独立行走的空间。同样道理,在学生具备一定的习作经验与生活积累之后,应该鼓励学生到语言的王国去闯、去摸索,哪怕是写错字了、语句不通了,这些都不要紧。关键是让他明白在语言的世界里应该如何学会表达真实而独特的感受,而亦步亦趋是最不可取的。如果能作到这一点,可以说我们的作文教学就成功了一半。
在引导学生个性化表达的时候,不能不提及语言的个性。我们经常说文如其人,意思是,文章是一个人个性思想品德特征的体现,其实还包含另外一层含义——文章的行文风格也能反映一个人的语言特点。比如李白与杜甫,一个浪漫、豪放;一个沉郁、顿挫。我们很难判断两者之间的高低,但我们可以断定,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多姿多彩,才有了唐朝诗歌的鼎盛。所以,在某种意义上,我们要鼓励学生尝试个性化的语言表达,尽量避免千人一面,不要不同的人都说着同一种腔调的话语。
最后再说说思想方面的藩篱。过去我们有个误区,总认为学生所写的东西都应该是正面的,表达的情感也应该是积极、健康、向上的。如果学生写了社会生活中阴暗、丑陋的一面就会有如临大敌的感觉,生怕我们的学生纯真的心灵被玷污,这实际是低估了我们的孩子承受能力与分析、判断事物的能力。我们知道温室中花朵长不大,谁又能保证我们的孩子永远生活在一个幸福、美好的世界中呢?谁又能保证潘多拉的盒子永远不打开呢?既然如此,我们就应该培养孩子直面生活的勇气。当我们在孩子的习作中发现有不良情绪或者对生活中某种现象表现出少年人的迷茫、冒失的时候,作为教师不仅是教学生作文,更应该充当学生的心理疏导医师,坦诚地告诉孩子,生活是有缺憾的,所以我们必须不断地努力。而不是简单地告诉他,这个题材你不要写。这种因噎废食的做法,十分不可取。相反,应该尊重儿童独特的审美体验与生活经历,引导学生运用个性化的语言,写出真情实感。
由此可见,习作教学绝对不是单纯的习作课上的事,它贯穿于我们教学的点点滴滴,也贯穿于学生学习、生活的整个过程,是个体生命的独白与心灵的对话。我们习作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引导学生“写我自得之见,抒我自然之情,用我自由之笔,显我自在之趣”这也是习作教学的理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