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 用FLASH制作课件的优势和缺陷
- 下一篇: webquest探究式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当前位置:首页 >教学教研 >综合探究
为适应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挑战,科学教育已开始把注意力放在培养学生一系列新的能力上,特别要求学生具备迅速地筛选和获取信息,准确地鉴别信息的真伪,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并把学生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作为和读、写、算一样的重要的新的终生有用的基础能力。在知识经济时代,我们需要重新认识科学素养的内涵,信息素养应成为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个生活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时代的人,从小就明显地感受到了科学技术所带来的种种影响。因此,从小就必须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信息素养,通过科学教育使学生逐步领会科学的本质,乐于探究,热爱科学,并树立社会责任感;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目前,信息素养正在引起世界各国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并逐渐加入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目标与评价体系之中,成为评价人才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围绕信息素养的讨论,也日益成为世界各国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关注的重大理论与实践课题。
有学者认为信息素养是指“能清楚地意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并能确定、评价、有效利用信息以及利用各种形式交流信息的能力”(纽约州立大学图书馆馆长理事会,1997/9)。
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在科学课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一、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
教育部《关于加快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出:在小学阶段“要侧重对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的培养”,初中阶段“要使学生具有信息意识”,高中阶段“要使学生具有较强的信息意识”。这就对中小学生信息意识的培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信息意识的教育应该使学生认识到人类生存的环境已经信息化,信息已经成为人类生存的重要资源,适应信息社会的需要,就必须主动地吸收信息营养,树立全新的时空观念,强化未来意识,使自身达到某种意义上的信息化。
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的整合是培养学生信息意识,提高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有效手段。比如,在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材料的使用与环境》一课的教学中,课前教师搜集大量有关材料的使用与环境的资料建成一个小型网站,供学生查阅。让学生带着问题和任务去查寻有关材料的使用与环境的资料,并将所搜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加工,以小组为单位通过网络在全班交流各自搜集到的图片资料。这样的网络学习,让学生体会到了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乐趣,能培养学生通过网络对信息进行查找、筛选、归纳、概括和删改、编辑的能力,使学生形成较强的信息意识。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国家科技领导小组更明确提出要加快建立国家创新体系,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创新引起如此高的重视,甚至上升为国家意志,这是前所未有的,充分反映了信息社会对创新的客观要求。面对知识的爆炸式增长,记忆式学习不但没有可能,而且更无必要。实践证明,人们对知识的拥有关键不在于记忆得多少,而在于分析和利用知识进行创新的能力。因此,必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增强创新能力。
如在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认识船》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想研究的问题,到老师搜集有关船的资料建成的网页中去了解船的发展史,去查找自己感兴趣的有关船的知识,收集、整理起来,与同学交流、探讨。学生在大量了解了船的知识后,对船已有了一定的认识,头脑中已经产生了设计未来的船的欲望,教师又鼓励学生在金山画王中设计未来的船,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学生们有的设计出可以海、陆、空三地行驶的船;有的学生设计出靠太阳能行驶的船;还有的学生把原来的船进行改装……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了提高,创新精神得到了激发。
三、培养学生的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众所周知,因特网(Internet)是世界上最大的知识库、资源库,它拥有最丰富的信息资源,而且这些知识库和资源库都是按照符合人类联想思维特点的超文本结构组织起来的,因而特别适合于学生进行基于自主发现、自主探索的探究性学习。由于网络环境中的海量信息,教师与学生拥有信息的机会是平等的,更多的时候,学生了解掌握的信息可能比教师还多。教师逐步失去以往占有教学信息资源的优势,不可能再依赖现成的教参把有限的知识和所谓的标准答案传授给学生。教师的任务将转变为如何引导学生在信息的海洋中筛选、获取有用的信息。所以,教师可以将所学的知识分解成若干个小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通过搜索引擎或相关的网站全方位、多角度地找出答案,完成任务。输入关键词通过搜索引擎检索到相关网页资料可能会达到数百上千条,这是教参所望尘莫及的。教师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开展教学,能冲破课本的束缚,在学生面前展开广阔的学习空间,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
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可以增加科学教学的信息,开阔学生的视野,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更好的条件。我们将一些课的内容设计成网络课件,形成小型的信息库,让学生到里边搜集自己感兴趣的信息,然后进行整理和加工,再和同学交流。如科学三年级上册《材料的使用与环境》一课的教学中,课前教师搜集大量有关材料的使用与环境的资料建成一个小型网站,供学生查阅。三年级下册《认识船》一课我们也将船的发展史、各种船的资料做成网页,引导学生根据自己想研究的问题,到网页中去了解船的发展史,去查找自己感兴趣的有关船的知识,收集、整理起来,与同学交流、探讨。四年级上册《它们生活在哪里》这一单元我们也制作了《仙人掌和骆驼》、《面包树和斑马》、《海藻与海豚》等系列信息库。学生输入关键词通过搜索引擎检索到相关网页资料可能会达到数百上千条,这是教参所望尘莫及的。教师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开展教学,能冲破课本的束缚,在学生面前展开广阔的学习空间,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培养了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信息素养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必须从培养21世纪高素质人才的要求出发,不断探索培养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的途径和方法,全面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版权宁德师范学院附属小学所有 备案号:闽ICP备160268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