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问题(《倍的认识》简案)
浙江省舟山市教育教学研究中心 钱金铎
【教学目标】
1. 进一步建立“倍”的概念,能结合具体情境,比较灵活地求出几倍数和倍数;
2. 能运用“倍”的基本概念,解决一些比较简单的实际问题;
3.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动手操作和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体会数学学习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引入,展开
1.从与小朋友的交流中导入。
2.示:大猴子:■■ 小猴子:■■■■■
问:你们看到了什么?根据你们看到的大、小猴子的只数,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逐一解答)
二、巩固,探究
4. [补上一只小猴子]问:现在你们又能提出什么与以前不一样的问题?[分析、解答]
5. [再补上一只大猴子]问:现在小猴子的只数没有变,那么,小猴子的只数还是大猴子的3倍吗?为什么?
6. [隐去所有小猴子,出现文字叙述形式——“来的小猴子大约是大猴子的6倍。”]
7. 师:你认为来了多少只?[学生讨论、分析、交流、发散]
8. 师:刚才大家能看着小动物分析问题,对“倍”的认识更加清楚了。那么,如果没有了小动物,你还能行吗?示:[■的个数是▲的2倍],你们能摆吗?看谁摆得好,摆的方法多……[学生摆]
▲ 1 2 3 4 5 ……
■ 2 4 6 8 10 ……
你还想到了什么?
三、 应用,综合
出示:训练题
1. 小红今年6岁,妈妈今年36岁。
⑴今年,妈妈比小红大多少岁?
⑵今年,妈妈的岁数是小红的几倍? ……
[发散:师生之间通过互动问答,发现差不变,商(倍数)要变的规律,注意选准整倍数……观察、分析、归纳]
[引申:三猜教师的年龄(一是直觉猜,二是发散猜——老师年龄是5的倍数,三是聚合猜——老师的年龄又是9的倍数……]
2. 把二(1)班同学参加三项体育活动(游泳15人、跳绳5人、跑步25人)的人数用条形统计图形式表示。要求学生先看图填表后,再解决其他问题。
活动内容 游泳 跳绳 跑步 总计
人 数 人 人 人 人
师: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老师提问题…… ]
3. 综合要求(机动):猜数或按要求摆数
4. 课堂小结,引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