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 小学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几个问题的讨论
- 下一篇: 小学体育课贯彻“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思考
当前位置:首页 >校园活动 >有效育体
摘要:《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实施,对学校体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在学校体育工作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拟在分析我校全民健身计划方案和体育与健康课程主要特点的基础上,反思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实践,提出课程改革推进全民健身计划的建议。
关键词: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 全民健身计划 反思 推进
1前言
1995年6月20日,国务院颁布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这是国家发展社会事业的一项重大决策,是一项国家领导、社会支持、全民参与、有目标、有任务、有措施的体育健身计划,是与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相配套的社会系统工程和面向2020年实现小康社会的发展战略规划。10年来,我校在参加由福建师大陈智寿教授指导的福建省《中小学体育课程整体改革》实验工作基础上[1] [2],根据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要求,贯彻落实《宁德师范附小实施全民健身计划方案》,扎实开展健身教育、教学工作,使学校体育工作取得明显的成效。
2002年9月,我校作为福建省课程改革基地校,率先进行《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实验[3],在3年的改革实验中,我们感到《课程标准》对推进全民健身计划纲要落实,具有积极和深远的影响,但我们又觉得《课程标准》对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实施也还存在着许多不适应的问题,本文拟在分析我校全民健身计划实施方案和《课程标准》主要特点的基础上,反思《课程标准》改革实践,提出学校体育课程改革推进全民健身计划的建议。
2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主要优点
《课程标准》实验探索,展示了理念新、目标新、模式新、教法新、评价新的特点,与原来体育教学大纲[4]教学对比有非常明显的优点。
2.1突出“健康第一”理念
传统的体育教学是按照运动项目划分内容的做法进行教学[1]。以运动教学为中心,增强体质的效果难以落到实处。《课程标准》教学构建了身体健康、运动参与、运动技能、心理健康、社会适应5个学习领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教学内容、方法、评价为“健康第一”目标服务,各校因地制宜选择内容去达成目标。这样,为何而教,为何而学明确,也大大地增加教学的灵活性。教学合理地安排课的运动负荷,力求从发展学生的身体和培养学生的自尊、自信、意志及团队意识、合作精神、竞争能力、创新意识、人际交往等方面全面体现增进学生身心健康的理念,使“健康第一”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这是《课程标准》非常值得注意的变化。
2.2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是教师讲解示范——学生按教师的规定去练习——教师改正学生的错误与总结,不管学生体质健康与能力的差异,在运动技术与规格上追求大家一个样,在运动行为上一切听从教师的指挥。这限制了学生个性、创造思维与能力的发展,教师的教学能动性也受到限制。《课程标准》强调教学方法要与目标一致,突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依据目标,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设计,独立练习,学生个人或小组能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去解决。这样,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作用都得到充分的发挥。
2.3创建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课程标准》实验教学比较重视运用情境教学、快乐教学、主题教学、体育游戏、情感分组、激励性评价、师生互动、合作讨论等多种多样的方法和手段来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受到熏陶、感染和激励,并愉快地投入学习和锻炼。教师关心学生,以身作则,发扬教学民主,倾听学生意见;学生尊敬教师,自觉维护课堂教学秩序,在课堂讨论中畅所欲言;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洋溢着团结友爱、互帮互学、教学相长的良好气氛。
2.4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课程标准》主要强调课程目标的统领作用,把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主动权交给了教师。教师们能在课程目标的指导下,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选择教学内容与教法手段。有的教师还开发了健身性与趣味性较强,并具有地方特色的教学内容,有的教师在竞技运动素材教材化上也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体育器材开发方面,设计、制作了适合教学锻炼的,安全、实用、新颖的体育器材。
2.5进行学习评价初步尝试
过去体育教学重运动成绩与技术的评价,这与学段目标有脱节[5]。这样,运动能力好者轻易拿到优良成绩,运动能力差者虽很努力能否及格还难说,这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与学习的积极性。现在考核的内容和方法与目标一致,在学习评价内容上,既注意了知识技能的评价,也注意了运动参与和学习态度的评价,更注意了合作精神与情意表现的评价。学习评价方法上,既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又有学生自评与互评。因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得到了比较全面的锻炼。
3 我校全民健身计划实施方案措施要点
95年10月我校根据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精神和《“全民健身一二一工程”的意见》活动要点,结合学校的体育课改工作实际,制定了《宁德师范附小实施全民健身计划方案》[5]。
3.1倡导人人参与
倡导师生做到:全体师生每天参加一次以上体育健身活动,每人都会二种以上体育健身方法,每人每年于5月份进行一次体质测定。
倡导班级做到;保证学生每天参加一小时体育活动,每年组织学生开展二次远足、野营活动,参与组织好每年一届的体育健身节。
倡导家庭做到:通过“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的工作方略,每个学生家庭拥有一件以上体育健身器材,每个季度全家进行二次以上的户外体育活动,每个家庭有一份(册)以上体育健身报刊图书。
3.2改革体育课程
健身总目标:向学生进行体育基本常识与基本机能的教育,培养增强体质的意识及养护身心的基本能力,促进学生体质的全面发展。
根据总目标再分体育知识与技能教育、身体锻炼、品德与其他教育等3个分目标。依据总目标与分目标各年级再设立3个目标,把总目标与3个分目标落实到年段。教学内容与健身目标一致,上课的方法与健身目标一致,课外锻炼与健身目标一致,考核方法考核的内容与方法与健身目标一致,通过6个年级教学完成分目标,从而达到总目标的要求。
3.3坚持有目标的身体锻炼
每周安排1次课外锻炼与体育课配合,依据超量恢复的机制间歇进行。每节体育课,运动文化教学后,拿出10~15分钟安排有目标的身体锻炼,在全面锻炼的同时,有重点目标,各年段发展差的指标及心肺功能为重点目标,依据目标选择锻炼素材,目标不移,手段不拘,按身体锻炼的原则与方法指导学生锻炼。假期布置锻炼作业,使锻炼持续进行。
3.4建立体质测量与反馈系统
学生与教师按国家教委(教育部)制定的体检表之指标每年于5月份体检一次,教师体检反馈给个人作为健身之依据。学生体测结果作如下反馈。
反馈给学校领导、班主任与体育教师等。群体数据要作常规数理统计与评价,结果向上述方面反馈,为他们增强学生体质作依据。
反馈给学生本人,从三年级开始向学生个人反馈,指导学生作自我评价与绘制综合比较图,使学生了解自己体质状况,培养评价能力,增强健身意识,促进学生去增强体质。
反馈给家长,评价的结果反馈给家长,使家长了解孩子体质状况,为家长增强孩子体质提供依据。
3.5改革竞技健身运动
竞技娱乐运动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开展竞技娱乐运动,应按学生个人兴趣选择,要有利于增进友谊与团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个性。提倡全民健身,学校体育不能只是少数人受益,我们应该追求人人参与。体育教师要组织好体育传统项目运动队俱乐部,抓好常年训练。同时也可由团、队来组织体育俱乐部、教师指导,愿意者都可申请参加、参与运动。引导学生的双休日锻炼。进行小型多样有趣味性的竞赛运动,使多数学生能参与比赛。比赛的内容与规则可由学生创造。每年举办一届“田径运动会暨健身节”,运动竞赛可由团队组织,教师指导。
4.体育与健康课程适应学校全民健身计划方案存在的主要问题
回顾10年贯彻全民健身计划方案的历程,效果是明显的,对增进学生身体健康具有很强的针对性。3年的《课程标准》教学存在着如下不适应我校全民健身计划实施方案运作的问题。
4.1制定教学目标突出强身健体不够
《课程标准》的体育教学是以目标的达成来统领一切的。目标共有4个层次:其一,课程目标;其二,学习领域目标;其三,各领域各方面的水平目标;其四,水平目标之下,还有“能够”做什么的具体目标,其数量更多。这个目标体系的好处,在于把课程目标层层分解,步步具体,最后达成课程总目标。但在一定程度上对体育教师的要求却更高了,当前体育课堂教学常出现:有的学习目标不够明确、具体,难以进行检查评价;有的学习目标没有体现区别对待和因材施教的原则;有的学习目标过多,把五个方面的目标都通通搬到一堂课上;有的学习目标侧重达成社会适应目标或心理健康目标兼顾运动技能或运动参与目标的实现,选择一些好玩的、轻松的内容,这些问题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师在制定学习目标方面存在的困惑,教学目标制定突出强身健体不够。
4.2教学方法、内容突出强身健体不够
运用身体练习来锻炼身体,必须根据体质健康发展规律、个体差异与环境条件等去选择身体练习,并按锻炼的原则与方法持之以恒的锻炼,才有效果。《课程标准》实验对运动技能教学和身体练习有所忽视。主要表现:一是偏重选用技术含量较低的教材;二是在运动技能教学中缺少必要的指导;三是用于运动技能学习的时间偏少;四是对学习质量缺乏明确的要求。五是选择身体练习缺少连续性,出现今天学甲练习,明天学乙练习,后天学丁练习……这样的运动,不能产生锻炼效果的积累,难以达到增强体质健康的目标。[6]
4.3学生学习方式探究不深
在运用新的学习方式时,有些教师对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理解不够深,比较关注外在的形式,在教学中不是根据实际的学习内容去设计教学流程而是生搬硬套,对其实际效果重视不够。本来应该是在教师精心的组织下,学生间有序进行学习的一种学习形式,如果在合作中一味突出学生的“自主”完全放手给学生去做,老师只做一个旁观者,那么这样的“合作”学习根本不能使学生能力得到实质性的提高。
5.体育与健康课程推进全民健身计划实施方案的发展对策
5.1 教学目标应注重获得“健康第一”的基本知识与实践
增强体质健康,涉及生活与社会的方方面面,但如何保护生命、提高生命质量应有基本的途径与方法。如知识教学要联系学生体质、生活与思想等实际进行教学,教后凡能直接实践的就要求学生进行实践。如生理负荷的控制、体质测量与评价、运动处方的制订等,都要学生实践。这种在教中用,用中学的方法,不仅使学生学以致用,而且能把健身知识转化为健身能力。因此,这些都应该成为《课程标准》教学的重要内容
体育课中所选择的身体“练习手段”要有一定的强度,否则是不能实现体能的发展、素质的提高。《课程标准》应该要恰当地选择传统体育项目中对锻炼身体有重大价值的教学内容,加以健身化处理,采用多种教学法,将枯燥的内容变为孩子们参与其中、乐此不疲的内容。另外教学中不一定都排除竞技运动,也要介绍竞技运动的方法,并让学生作比赛的尝试,让学生在课外根据自己的兴趣转化为竞技娱乐之用。知识必须通过实践,才能获得健康的效益与能力。
5.2 学习领域应突出载体
《课程标准》有5个学习领域,但只有“运动技能”与“身体健康”有载体,“运动参与”、“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领域的目标实际要在“运动技能”与“身体健康”的教学过程中去达成,把它们单独配置教学内容达成单一的目标的做法,非常勉强,也给教学造成混乱。《课程标准》学习领域应该突出:健康基本知识学习领域与健身运动文化学习领域。过去运用运动文化时,是按竞技运动的结构配置教材,如跑:分为起跑、疾跑、途中跑、终点冲刺与辅助练习等教材,这使教材竞技化,与健身的需要有所脱节。现在能否按健身的目标来配置教材,也以跑为例,分为提高生活能力的跑,提高敏捷、应激能力与神经系统灵活性的跑,提高心肺功能、耐力与减肥的跑……这样,既因地制宜灵活选择教学内容,又与“健康第一”直接挂钩,学能致用。“运动参与”、“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目标,不直接地单一配置教学内容,其目标通过“健康基本知识学习领域”与“健身运动文化学习领域”的教学过程去达成。这样做,目标确定更具体、明确,或许更能符合中国体育教师的实际,更好操作。
5.3建立体质测量与评价反馈系统
体质健康的测量与评价方法应纳入《课程标准》教学内容,每年给学生测量与评价一次,使学生了解自己体质健康发展状态与努力结果,为学生自我健身提供依据,也为教师的教学提供决策依据,目标明确,避免盲目性。但测量与评价结果,作为对学生体质健康发展的观察值,不作为考核成绩,因为它有遗传因素,也避免弄虚作假现象的出现。
5.4 运动课中应增加身体锻炼的环节
运动教学与身体锻炼的性质、目标、原则、方法、运动频度等依据不同,用运动教学代替身体锻炼,难以达到增强体质的目标。[6]所以《课程标准》的身体锻炼要作为独立环节,使锻炼符合身体健康发展规律与学生身体健康存在的差异等,以提高锻炼的效率。我校全民健身计划方案的体育课程整体改革教学把运动教学与身体锻炼区别开。运动教学是传授运动文化,但要引向为身体锻炼服务,它是身体锻炼的重要文化基础,另外每节课抽出10—25分钟进行专门性的身体锻炼[7]。小学生没有独立科学锻炼的能力,我们在全面锻炼的同时,采用群体目标,组织群体锻炼。群体目标制定的依据:依据本省学生体质健康调查的最新成果,把处在突增期的指标作为重点目标,目的是既不因时机未到造成拔苗助长,但又不误过增进健康增强体质的黄金季节;依据本校体质健康测量的群体统计与评价结果把发展差的指标作为重点,目的是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的发展。我们每学年体育课的锻炼目标,都要依据上述两个方面的状况,进行综合调整,做到年龄与性别不同,锻炼的目标也不同,然后依据目标,从已掌握的运动教材中因地制宜选择锻炼素材,按锻炼的原则与方法以及儿童的心理特点组织锻炼。这种教学锻炼取得了明显的增强学生体质的教学效益[2],《课程标准》实验应该要很好的研究和发展这一实验成果。
参考文献:
[1]陈智寿.体育课程整体改革的探索[M].《体育课程整体改革研究成果论文》专辑:6—7.福建教育出版社。1994.8.
[2]阮光清.以增强学生体质为主要目标的实验研究[J].福建教育. 1991(7-8):20-21
[3]《全日制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稿)[M].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10.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教育委员会.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体育教学大纲[M](试用).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7.2.
[5]阮光清.宁德师范附小实施全民健身计划方案,[J]. 福州:福建体育科技,1996.3:2-3.
[6]陈智寿.学生体质健康状态与体育课程改革成果的反差[J].体育学刊.2002 (4):8-10.
[7]陈智寿试论增强人民体质的手段、原则和对策[J].福州:福建体育科技,2001.4:18-22.
作者简介:
阮光清,中学高级教师,宁德师范附小副校长,宁德市体育卫生教育研究会副会长,福建省体育学科带头人。
研究方向:学校体育课程整体改革。
联系电话:0593-2826038 13015803536 电子信箱:gq061@sina.com
版权宁德师范学院附属小学所有 备案号:闽ICP备160268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