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教研

当前位置:首页 >教学教研 >语言文字

宁德师院附小第20届校园文化艺术节之诗词微课堂——诵中华古诗,品民族气节(上)
作者: 来源:微信转载
发布日期:2020-04-25 12:38:52 阅读:2668次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宁德师范学院附属小学  郭仕桐

  

自我介绍:郭仕桐,现任宁德师范学院附属小学语文教师,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90后水瓶座男生,热爱文学和旅行,努力把稀松平常活成诗和远方。
同学们,生命的跋涉不能回头,哪怕畏途巉岩不可攀,也要会当凌绝顶。让我们从经典中汲取九万里风鹏正举的力量,历练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豁然。


同学们,大家好,我是郭老师。很高兴能通过微课的形式认识大家!今天让我们通过这节微课,学习两首表达了中华民族顽强不屈精神的古诗。

我们先看目录: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其实这四句来自陈毅元帅写的《青松》,作者陈毅,名世俊,字仲弘,四川乐至人,中国共产党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

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古诗:《竹石》,先跟着老师朗诵,老师读一句,你们读一句,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竹石



郑板桥




我们来认识下诗人郑板桥。郑板桥,原名郑燮(xiè),字克柔,号理庵(ān),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清代书画家、文学家。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代表作品有《修竹新篁图》《清光留照图》等,著有《郑板桥集》。

这首诗写了什么呢?我们一句句地来赏析。

“咬定青山不放松”,首先把一个挺立峭拔的、牢牢把握着青山岩缝的翠竹形象展现在了读者面前。一个“咬”字使竹拟人化。它不仅写出了翠竹紧紧附着青山的情景,更表现出了竹子那种不畏艰辛,与大自然抗争,顽强生存的精神。

紧承上句,第二句“立根原在破岩中”道出了翠竹能傲然挺拔于青山之上的基础是它深深扎根在破裂的岩石之中。在作者郑板桥诗、画中的竹又往往与“石”是分不开的,在这首诗里,竹石形成了一个浑然的整体,无石竹不挺,无竹山不青。

这两句诗也说明了一个简单而深刻的哲理:根基深力量才强。

有了前两句的铺垫,很自然地引出了下面两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在作者郑板桥的诗画中,竹往往是高尚品行和顽强意志的象征,而风则往往是恶势力的代表。在这首诗中竹子经受着“东西南北风”一年四季的千磨万击。但是由于它深深扎根于岩石之中而仍岿然不动,什么样的风都对它无可奈何。这时挺立在我们面前的已不再是几杆普通的竹子了,我们感受到的已是一种顽强不息的生命力,一种坚韧不拔的意志力,而这一切又都蕴涵在那萧萧风竹之中。

好,现在让我们带着自己的体会,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竹石



郑板桥






接下来我们来学习第二首古诗:《石灰吟》,先跟着老师朗诵,老师读一句,你们读一句,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石灰吟



于谦


大家一定都知道两袖清风这个成语,它就是出自我们的诗人于谦。于谦,字廷益,号节庵,汉族,浙江杭州府钱塘县(今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人。明朝名臣、民族英雄。他忧国忘身,口不言功,平素俭约,居所仅能遮蔽风雨。但因个性刚直,招致众人忌恨。他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

这首诗写了什么呢?我们一句句地来赏析。

首句“千锤万凿出深山”是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

次句“烈火焚烧若等闲”。“烈火焚烧”,当然是指烧炼石灰石。加“若等闲”三字,又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似乎还象征着仁人志士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

第三句“粉骨碎身浑不怕”和次句相似。“粉骨碎身”极形象地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而“浑不怕”三字又使我们联想到其中可能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

至于最后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间”,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怀,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

作者于谦为官廉洁正直,曾平反冤狱,救灾赈荒,深受百姓爱戴。最后却被冠以“谋逆罪”惨遭诬杀。这首《石灰吟》可以说是于谦生平和人格的真实写照。

此诗通篇用象征手法,以物比人,把物的性格和人的性格熔铸成一体。言在物,而意在人,不言人而人在其中,似呼之即出,风格豪迈,气势坦荡、铿锵有力。


好,现在让我们带着自己的体会,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石灰吟

明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同学们,《青松》《竹石》《石灰吟》,这三首诗有什么异曲同工之妙呢?

相信大家心中都已经有了答案,是的,它们都是咏物诗。

请屏幕前的你按下暂停键,读一读课件的内容。


同学们,古诗学到这里,联系这次的疫情,你有哪些体会和感悟呢?

请你再次按下暂停键,闭上眼睛想想,可以和身边的父母或者同伴说说你的感想。

同学们,这次疫情是全人类共同的灾难,每个人,不论国家、种族、肤色,都是易感人群。面对天灾,我们的祖国,以坚定的信念,誓要打赢这场“抗疫战”,一次又一次让全世界见证了什么是“中国速度”!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身在如此泱泱大国,我们怎能不心生自豪?

国内疫情爆发时,游子、华侨,邻邦、异国,世界纷纷向中国伸出援助之手。国内疫情基本控制之后,我们旋即向世界伸出援手。网上流行一时的“You 滴答滴答 me, I 哗啦哗啦 you。”正是“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传统美德。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疫情之下,我们更是感受到了什么是“人类命运共同体”。

然而,在全世界齐心一致抗疫之时,有些国家却想利用疫情为武器,借此打压中华民族。殊不知,一个能够补天、射日的民族,还有什么可以让他屈服?

五千年的一脉相承,我们的民族精神早已深深地烙印在那些隽永的诗词歌赋当中了。我们的00后、10后,举头望着的,还是孔夫子的那轮明月,低头慨叹的,还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思乡之愁。

疫情终会结束,但人类历史永远会铭记中华民族在这次天灾面前挥笔写就的一页壮美篇章。

鲁迅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中写道:”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无论是“千锤万凿”,还是“千磨万击“,无论是”烈火焚烧“,还是”粉骨碎身“,我们仍“咬定青山不放松”,我们仍“要留清白在人间”。这就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同学们,带着你此时此刻的心情,再读一读这两首诗,如果已经会背了,那就闭上你的眼睛,有感情地吟诵这两首诗。


好了,我们今天的微课就到这里了,如果你还知道哪些体现民族精神的古诗词,欢迎在文章下方留言,同学们,下课!



长按二维码关注宁德师范学院附属小学公众号


撰稿:郭仕桐

审核:缪    霞

    版权宁德师范学院附属小学所有 备案号:闽ICP备16026840号-1

    技术支持:福建电信翼商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