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活动

当前位置:首页 >校园活动 >科技活动

学习《科学课程标准》,在教学中落实培养目标
作者:陈凤月|609618965@qq.com 来源:
发布日期:2011-12-20 22:08:54 阅读:3083次
 

一、科学课程改革的背景:

121世纪是以知识的创新和应用为重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趋强烈,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社会的信息化,经济的全球化使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成为影响整个民族生存状况的基本因素。

2、中国是人口大国,人口的素质直接关系到参与国际竞争,关系到民族的兴旺发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经济、文化、日常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的持续性发展,决定了每一个生活在这个社会中的人都必须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而民族科学素养的提高,将使我们的国家更加繁荣昌盛,社会更加公正和谐,个人生活更加理性而且多姿多彩。

3、科学素养的提高,必须靠科学教育,所以中小学科学课程改革正成为全球教育改革的热点。同时科学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又给科学教育的改革提供了新的思想理论。

二、科学课程的性质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教育。

科学素养是个复合概念,它主要是指必要的科学知识、科学的思维方式、对科学的理解、科学的态度与价值观以及运用科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承担科学启蒙教育任务的小学科学,要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与方法,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为后继的科学学习、为其他学科的学习、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基础。

三、关于自然与科学                                                                                                                     

为什么把自然课程改为科学课程呢? 

自然是我们认识的对象,但科学包含了我们人类的一切活动,科学这个概念比自然包含的东西更多,它也包含了科学素养的各个层面。这样定位就不是把知识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培养他们的求知欲,才是更重要的。

四、科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基本理念1: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

不论学生的性别、天资、生活环境、文化背景、民族及地区的差异如何,都应给他们提供公平的学习科学的机会和有效的指导。鼓励课程、教材、教学、评价多样性和灵活性,适合各种差异。

基本理念2: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

小学生与生俱来就有对周围世界的一种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学科学应是学生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探究活动。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比单纯的讲授训练更有效。教师是科学学习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

基本理念3: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让他们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获得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并领悟科学的本质。

基本理念4:科学课程的内容要满足社会和学生双方面的需要

应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符合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趋势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和有利于他们的终身发展所必需的内容。这些内容需加强科学各领域之间的联系,强调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

基本理念5: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

这种开放性表现在科学课程在学习内容、活动组织、作业与练习、评价等方面应该给教师、学生提供选择的机会和创新的空间。

 这种开放性表现在引导学生利用多种资源进行科学学习,置身于广阔背景中体验和经历。                                                                             

基本理念6:科学课程的评价应能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针对科学素养内涵的多元化,评价的指标,评价的方法应该是多元的,评价的主体则包括教师、学生、家长等。

五、科学课程目标

总目标: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步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新发展。

三个分目标:

(一)科学探究:科学探究是关于对科学探究的理解,知道科学探究涉及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将自己的探究结果与已有的科学结论作比较,了解不同的问题要用不同的方法。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保持与发展了解世界、喜欢尝试新的经验、乐于探究与发现周围事物奥妙的欲望。2、珍爱并善待周围环境中的自然事物,逐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3、科学不迷信权威,乐于参与和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的讨论和研究。4、在科学学习中能够注重事实,克服困难,善始善终,尊重他人意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5、意识到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既有促进作用,也有消极影响。                                                                                                                     

(三)、科学知识:学习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三大领域中浅显的、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与研究方法,并能尝试用于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

六:《科学》教材的特点简析

1、新教材力求以学生的探究活动为主线来编写教材。

2、新教材力求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体现学生身心特点。

3、新教材力求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反映在主题和内容的编排中。

4、采用综合性大单元作为教学的基本单位,努力建立一个科学、合理、有效的教学结构。

5、新教材为创造性教学留有余地,新教材更多的是为教师进行教学提供资源,需要创造性地使用,而不是当作教条来教。

七、使用《科学》教材的教学建议

(一)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

使每一节课成为聚沙成塔的沙,滴水穿石的水。因此,在设计科学课的教学目标时,要有用教材教的意识而不是教教材用教材教则是在更大程度上把知识教学伴随在培养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中,并培养学生探究科学的方法。要求老师用不同的行为化动词表述不同类型的培养目标。比如是知识方面的目标,可用知道的教学策略,如果是技能方面的目标,可用会用的教学策略。在写教学目标的时候,对于有些技能或情感方面的目标,它不是一蹴而就的,不可能指望在一节课内就学会某一种的技能或态度。

(二)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的特点,因势利导。

在科学教学中应注意,低估小学生学习科学的潜能比高估更可怕,因为学生来上课时,头脑里完全不是一张白纸,我们应该去了解学生在这个领域中已经知道了一些什么东西,这些东西是他们进一步学习的非常重要的基础。再则,教师应该鼓励儿童动手动脑做科学,强调科学课的教学方法要符合儿童的情趣和儿童的认知规律,教师的言语动作要力求形象、直观、生动有趣,引导儿童自己得出学习的结论。并尊重儿童在科学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差异,帮助他们实现个性化发展。

(三)、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来充实教学过程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教育强调以学生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这些活动应当是学生熟悉的、能直接引起他们学习兴趣的、精心选择和设计的、具有典型科学教育意义的。通过这些活动的教学,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一次科学发现、科学探究、科学创造的过程。     

(四)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教学中应注意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提问题的训练,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注意搜集第一手资料,教会学生观察、测量、实验、记录、统计与制统计图表的方法,指导他们自己得出结论,引导学生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在教学实施中,科学探究活动可以是全过程,也可以是部分地进行,如某些课侧重在提出问题,进行猜想、假设和预测的训练,某些课侧重在制定计划和搜集信息的训练。  

(五)、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

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意愿,以开放的观念和心态,为他们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融洽的学习环境,引领他们到校园、家庭、社会、大自然中去学科学用科学。

不要把学生束缚在教室这个太小的空间,教师外才是孩子们学科学用科学大有作为的更广阔天地;不要把上下课铃声当作教学的起点和终点,小学生探究科学的活动往往不是一节课所能完成的;不要拘泥于教科书上规定的内容,孩子眼中的科学世界永远是妙趣横生的。学生对问题已有的经验和认识是重要的教学前提,同时要重视引导学生在课后开展后续活动。要拓展学生的信息渠道,广泛利用存在于教科书以外的各种资源,要让学生知道科学探究的答案有时不是惟一的,要允许学生存有己见,既关注别人的答案又反省自己的答案。

(六)、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

教师要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活动中实际发生的事件,有效的推动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创造性的驾驭课堂。

问题是否鲜活有趣,很大程度上影响导入的效果,老师引发问题要以学生原有的知识为基础,有生活情趣,并与教学环境相和谐。

在教学中教师要对活动的状况及时作出判断,并决定应当采取的指导策略。

教师要亲身介入并认真观察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随时掌握他们在活动中所取得的进展、面临的困难和出现的问题。不过早地出现结论,肯花时间让学生对某一个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探究时间和体验的机会。

学生探究的过程是活生生的,教师要给予细心的呵护和引导,应提倡师生之间朋友式的交流,自助餐式的活动,建议化的评价,恰到好处的指点。

(七)、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现代教育技术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高质量的科学信息;能为教师提供更多样、更先进的教学手段……现代教育技术为今天的教学开拓了广阔的天地。

科学课程的教学应尽可能地运用以下方面的现代教育技术:

利用音像资源,为学生提供许多无法亲身体验的信息,开阔学生的视野。

开发和利用计算机软件辅助教学。

利用网络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同时锻炼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

但要注意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不是为用而用,更不能滥用。对小学生而言,亲历探究过程、获取第一手经验是极为重要的,不能用高新技术代替一切。

    版权宁德师范学院附属小学所有 备案号:闽ICP备16026840号-1

    技术支持:福建电信翼商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