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之窗

当前位置:首页 >德育之窗 >少先队活动

弘扬宁德少先队柏柱洋精神实施方案
作者:宁德师范附小 来源:
发布日期:2005-11-15 13:17:45 阅读:2259次
弘扬“以我所能尽责任”
的宁德少先队柏柱洋精神实施指导方案
 
《宁德少先队柏柱洋精神》课题组
 
课题名称:弘扬“以我所能尽责任”的宁德少先队柏柱洋精神
课题简称:弘扬宁德少先队柏柱洋精神
课题起止时间:20049月到20068
填报日期2004 10
网址
一、课题背景
几十年来,宁德少先队组织涌现出了少年英雄张高谦和一大批少先队先进个人、先进集体,逐步形成了“以我所能尽责任”的少先队柏柱洋精神;“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少先队张高谦精神;“哪里有红领巾,哪里就有新风尚”的少先队鲤鱼溪精神;“珍爱生命、安全第一”的少先队军警校精神以及“勇于探索自然奥秘”的少先队百草园精神和“勇敢顽强、自强不息”的少先队畲族少年精神,这是宁德市少先队组织的宝贵精神财富,是闽东少先队文化的闪光点,也是福建少先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精神正在我市贯彻实施,这是党和政府对少先队员的关心和爱护的体现。这一决策行动将与少先队员的人生历程紧紧相伴。因此,我市少先队辅导员和少先队工作者必须站在时代的前列,既要看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少先队工作带来的挑战,又要抓住新形势对少先队工作发展所带来的机遇,坚持不懈地以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引导少年儿童,以科学文化知识武装少年儿童,以宁德少先队的优秀文化传统和先进文化精神塑造少年儿童,弘扬和培育"宁德少先队精神",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二、课题目的
为了进一步挖掘宁德少年儿童运动史的光荣传统,进一步提炼宁德少年儿童在闽东革命、建设发展过程中所反映出来的具有地方特色的“以我所能尽责任”的宁德少先队柏柱洋精神。让少年儿童了解宁德少先队柏柱洋精神的形成过程、文化内涵和品质精华,教育今天的少先队员发扬传统美德、牢记自身责任,自觉参与体验教育和创新实践活动,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实施意见》精神,深入开展“民族精神教育月”和“公民道德建设宣传日”活动,为各地学校新课程开发“地方与校本”课程提供资源,为我市少先队提供“道德建设的体验教育”营地,开辟宁德市少先队“红色之旅”,推进我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三、课题时间
2004启动;2005推进;2006起推广。
四、课题地点
福安市溪柄乡柏柱洋。
五、目标人群
启动、推进年活动对象:富春溪纵队(福安溪柄中心小学、马立峰小学、斗面小学、楼下小学、山下小学、福安师范附小、福安实小、福安逸夫小学)少先队辅导员、少先队员3000多人。
推广年对象:全市少先队辅导员和少先队员8000多人。队名:
六、课题目标
(一)创建弘扬和培育“以我所能尽责任”的宁德少先队柏柱洋精神体验营地,形成少先队“红色之旅”品牌,为推进我市少先队素质教育提供体验阵地,为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提供运作经验。
(二)在少先队员中形成大力弘扬“宁德少先队精神”的良好氛围,为孩子们树起身边的榜样,心中的品牌,有组织地开展手拉手道德体验活动,促进少先队员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认真广泛深入地收集和总结“以我所能尽责任”的宁德少先队柏柱洋精神材料,培育一批优秀的辅导员队伍,为我市教育系统开发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提供资源。
(四)通过大力推进“以我所能尽责任”的宁德少先队柏柱洋精神项目运作,提升福安市少先队工作的文化品位,为宁德市少先队工作理论建设作贡献。
七、课题内容
——“以我所能尽责任”的少先队柏柱洋精神品质
 柏柱洋是闽东革命圣地。1927年,这里爆发了闽东革命史上最早、规模最大的农民运动。闽东苏区鼎盛的1934年,柏柱洋几乎全民皆兵。“红星闪闪亮,照我去战斗”,青壮年参加红军、游击队、红带队,孩子们也不甘落后,纷纷参加儿童团,为新生的闽东苏区首府机关站岗、放哨,为红军、游击队送信。革命战争年代,宁德的少年儿童在党的光辉照耀下,以我所能尽责任。
共和国成立后,柏柱洋人民用自己的双手重建家园。1958年自力更生建造130万立方米的水库。同年6月,全省少先队员响应号召,他们收旧利废、拾秋卖粮、刨药材、节约零花钱等踊跃捐款,为修建水库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红领巾这一行动受到广大人民的称赞,为纪念这一壮举,柏柱洋人民将水库取名为"红领巾水库"
 200112月,当年闽东特委、苏维埃政府、红军独立团、共青团特委、闽东妇女工作团等苏区首府机关遗址,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福建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柏柱洋革命先辈的光辉业绩和壮美秀丽的"红领巾水库"相互辉映,光照千秋,成为屹立在宁德少年儿童心中的不朽丰碑。
几十年来宁德少先队在“以我所能尽责任”的少先队柏柱洋精神感召下,积极参加“手拉手情系身边困难小伙伴”、“同在蓝天下,‘六·一’都快乐”、“手拉手共话家乡50年”、“城乡少年手拉手,保护母亲河”、“畲汉少年手拉手助学行动”等活动。全市有20多万少先队员参加了“手拉手”活动,“手拉手”联谊学校达到了1124所,捐款建起柘荣“福建省第一所手拉手希望小学”等希望小学十几所;长江发生特大洪灾,全市红领巾情系灾区小伙伴,积极捐物捐款。全市有31名少年获“全国手拉手好少年”称号,有2名畲族少年进京参加全国各族少年手拉手活动。少先队员“手拉手”以其特有的感召力,带动辅导员、家长和学校之间“手拉手”,把团结友爱、助人为乐、勤劳俭朴、热爱自然的社会文明新风传到了四面八方。在改革开放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的今天,柏柱洋溪柄中心校、斗面、楼下、山下、立峰等小学还组建了闽东苏区解说团和向导队,为外地前来参观的游客们当起了向导,解说有关革命历史,让更多的人更深入地了解闽东革命的历史故事,缅怀革命先烈,继承革命遗志,发扬革命传统,为建设家乡和祖国贡献力量。
八、课题活动
(一)建设一个营地
 “柏柱洋”营地
地点:福安溪柄乡柏柱洋;
项目负责单位:富春溪纵队——溪柄乡中心小学、立峰小学、斗面小学、楼下小学、山下小学、福安师范附小、福安实验小学、福安逸夫小学少先队大队。
组织领导协调单位:共青团福安市委、福安市教育局、福安老区办、福安民政局、福安市关工委、福安市少工委。
营地建设规划
建设少先队柏柱洋“红色之旅”体验营地,“红军梦”:建设一山、一草、一桥、一洞、一岗、一馆、一楼、一库;“红军城”:爬雪山、过草地、攀铁索桥、钻山洞、站岗放哨——保卫红军城、保卫苏维埃;“红军地道”:出口在树洞、小碾盘下、炕头等;红军野战营——地道战、游击战、矮墙射击、追赶敌人,用水枪为武器,站岗、放哨、宣传、送信。追寻体验闽东苏区创建地——柏柱洋苏维埃政权的遗址和革命战争年代少年儿童的斗争事迹,纪念闽东苏区成立70周年。探究福建省第一个红领巾水库的建设背景、建设作用和历史意义。
(二)弘扬一种精神
弘扬宁德少先队“以我所能尽责任”的少先队柏柱洋精神,就是要引导辅导员与少先队员立足岗位“尽责任”,就是要倡导少先队员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做到听党的话,热爱祖国,胸怀大志,报效国家,升国旗、奏国歌时自觉肃立;做到关心时事,每天读报看新闻;做到爱护文物,旅游观光不留名;做到微笑待人、主动打招呼、及时感谢别人的帮助,时时处处温暖别人。做到按规则办事,不让一个小伙伴掉队。做到心地善良、宽容坦诚,说了就要努力做。就是要倡导少先队员人人都是主人,营造和强化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集体负责的氛围,让少年儿童努力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好、他人的事情帮助做好、集体的事情一起做好;认真学习和复习功课,积极锻炼身体,做到每日为父母做件事,为父母分忧,让父母放心,随时准备帮助别人。
(三)开展一种体验
1、挖掘资源,开展教育
发挥柏柱洋革命苏区的作用,让学生走近身边的烈士,学习先烈的道德品质,创出有老区特色的学生道德教育体系。
(1)利用丰富的革命老区资源,开辟校本课程,学习“以我所能尽责任”的少先队柏柱洋精神道德教育校本教材,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做到“七个一”:了解一位红军成长经历、说一个红军英雄故事、访问一位红军老房东、进行一次社会调查、读一本革命书籍、贡献一个老区建设的智慧、以自己所能为他人为社会尽一份责任,让老区孩子继承传统。
(2)分期分批培训"小小红军"讲解员、小导游、小记者,加强体验,实践,让道德教育回归生活,服务社会,让老区的孩子利用节假日,穿上红军服装,走进展厅为南来北往的观众讲解,使幼小心灵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教育。
(3)深化文明班级文明寝室评比,使学生逐步养成讲诚信,负责任,会关爱的良好道德品质。四是走出老区开展城乡孩子手拉手活动,组织老区"小小红军"到宁德、福安、福州体验生活,在《革命文物史迹》展馆中当讲解员。
(4)利用周末、"五一""十一"长假举办"当一回小红军"系列活动。让孩子在学校中体验,逐步养成讲诚信,会合作,负责任,有爱心的品质。在社会实践中体验,逐步养成讲奉献,负责任,会服务的品质;在家庭中体验,逐步养成讲安康,懂谦让,会感恩的品质;
    2
创设情境,开辟营地
(1)让孩子穿上红军军装,把每期营员编成尖刀班、侦察班、炊事班、宣传班、卫生班等,实行军事化管理。
(2)让孩子走进老区,走进革命旧址,走进纪念馆,走近老房东,走近历史,参观学习、调查访问。
(3)让孩子模拟红军战士作战、生活、劳动,如打靶、炸雕堡、抓俘虏、抬担架、打草鞋、磨麦粉、野炊等,通过"军事"实践,了解国防的意义,增强爱国主义意识。
体验营活动,主题可不断提炼,内容需不断丰富、形式应不断更新。形式由自主承办发展成校际联办、城乡联办、机关部队企业合办等;营员由本市范围发展到来自周边县市;内容上可开展“校园实践营、假日农庄营、老区考察行”等三个系统。突出学校“行为习惯”、家庭“生活技能”、社会“小公民道德”和改进少先队实践活动模式、改革少先队主题队会套路、改善少先队活动影响力,推出了老战士与小战士交朋友、城市孩子与乡村孩子结对子、小小红军走进宁德城。活动延伸:快乐带回家、写活动感想、给老乡一封信等活动。
3、营造环境,形成特色
根据校容校貌规范要求,加强班级教室、寝室、队室、阅览室的布置,特别要加强少先队“以我所能尽责任”实践基地的美化,形成“时时处处谐教育、点点滴滴都是情”的良好氛围,营造生动活泼,洁净素雅,健康文明的良好育人氛围。修建学校大门,展现少先队“以我所能尽责任”红色之旅品牌,创造活动氛围,提升学校特色。命名马立峰、阮英平等英雄中队,做好挂牌、学习英雄人物等工作。打造少先队精神“以我所能尽责任”红色之旅品牌,进行红色之旅小导游团授牌、挂牌仪式。
4、建立阵地,提升品牌
组建一个弘扬宁德少先队“以我所能尽责任”的少先队柏柱洋精神课题组、办好一张“少先队柏柱洋精神”队报,报道最新的少先队活动动态,刊登学生的体验文章,加强道德教育的宣传力度。开辟“少先队柏柱洋精神”红色之旅网页等宣传阵地,深化少先队“以我所能尽责任”的少先队柏柱洋精神,成立“红色之旅”发展公司,组建红色之旅小银行和红色之旅旅游开发部。引进专家进基地教育会诊,为教育基地活动品牌提升进行策划,为提供活动课题运作模式进行指导。
九、项目措施
1、宁德市第十二届少先队工作校际会暨宁德市少先队学会成立大会,举办“宁德少先队精神”论坛,唤起各级少先队组织对少先队精神挖掘工作的高度重视。
2、市少工委组织专家组,奔赴柏柱洋调研。深入挖掘提炼“以我所能尽责任”的宁德少先队柏柱洋精神。
3、福安市组织课题组,开展调研活动,“富春溪纵队”举行传承、挖掘“以我所能尽责任”的宁德少先队柏柱洋精神手拉手采风体验营活动,采访当地知情人,收集有关实物、照片,布置营地陈列馆,开展弘扬“以我所能尽责任”的宁德少先队柏柱洋精神主题系列活动,提升少先队精神品牌的影响力。
4、市少学会组织弘扬和培育"宁德少先队精神"的辅导员采风体验营活动,奔赴柏柱洋与“富春溪纵队”会师。通过开展考察、交流、采风、体验活动,进一步弘扬和培育宁德少先队精神。
5、市少学会组织弘扬和培育"宁德少先队精神"的少先队员采风体验营活动,到柏柱洋与当柏柱洋营地纵队会师。通过开展手拉手活动,考察、交流、采风、体验,进一步了解宁德少先队精神的形成过程、文化内涵和品质精华。
6、举行营员活动的"日记、照片、实物、实录、故事、手抄报"等成果汇集交流。纵队举办“‘以我所能尽责任’的宁德少先队柏柱洋精神”摄影巡回展、歌会、故事会、手抄报联展、文化艺术节。
7、申报市委宣传部、团市委、教育局、少工委联合授予"宁德少先队精神"体验营牌匾,同时表彰挖掘宁德少先队精神活动优秀辅导员、优秀少先队员。
8、撰写课题研究结题报告,提交课题研究资料,申请省少工委授予各基地"道德成长体验营地"奖牌;优秀营地推荐参加“全国级优秀营地”评选
9、参与编辑出版"宁德少先队精神风采录"画册。
10、争取福安市、溪柄乡财政支持,发动少先队员捐助、社会各界力量资助,形成大力支持弘扬“以我所能尽责任”的宁德少先队柏柱洋精神体验营地建设的良好局面。
十、项目评估
(一)启动前期评估
在项目前期,采取召开会议、访谈、问卷调查、实地察看、摄影等方式,了解各体验营地建设和活动开展现状,对弘扬“以我所能尽责任”的宁德少先队柏柱洋精神基础情况进行评估。
(二)运作过程评估
项目运作过程中对共青团福安市委、福安市教育局、少工委、老区办、民政局以及福安师范附小、福安实小、福安逸夫小学等有关学校的参与程序,体验营地的建设、社会化运作状况,安全保障设施、经费的投入等进行测评。同时也对项目运作的新闻效果和社会影响力进行评估,以此为载体促进宁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三)终结效果评估
项目期末组织省市少先队专家组,采取访谈及听取相关部门意见方式,了解项目整体执行情况。通过对比调查、个别访谈方式,对目标人群相关知识知晓率、行为、态度等进行测评。对工作制度建设方面进行评估。对体验营地建设情况和资金投入以及活动利用率进行评估。
十一、活动旗帜
 2004年10月
 
课题研究具体事务咨询电话:13015803536 2815915   联系人:阮光清 陈文
课题组办公室电话:2822636   2826038
 

    版权宁德师范学院附属小学所有 备案号:闽ICP备16026840号-1

    技术支持:福建电信翼商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