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之窗

当前位置:首页 >德育之窗 >国旗下讲话

郑亮红:好学善问
作者:郑亮红 来源:
发布日期:2006-12-19 08:15:45 阅读:1902次

                                                     好学善问
                                                                    郑亮红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早上好!今天国旗下讲话的主题是:好学善问。
         不知大家是否留心,有时我们说到某个人知识渊博、满腹经纶时,往往会这样称赞他:“真有学问!”你看“学问”一词,古人创造得是多么巧妙:一个字是学,一个字是问,两字相连成一个词语,就变成了有知识的意思了。那么智慧的古人在造这个词语时,是否蕴含着他们的独具匠心呢?我想,“学问”“学问”,恐怕就是说知识的积累与丰富需要一学二问,也就是说离不开自己的勤学与好问了。事实上,在学习的过程中,问也是十分重要的。你们知道吗?爱问、善问是人们读书求知的一种有效方法,同时又是一个人心理健康、品德健全的具体表现。
古今中外,无数的名人大家就非常推崇好学善问的精神。 
        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在《论语》中告诉他的学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为人要“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认为,无论他是谁,如果他能为我解答疑问,他就能成为我的老师。为人要谦虚,应该乐于向别人请教自己不懂的东西,应该勇于向学问比自己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不要觉得不好意思。孔子是这样说的,同时也是这样做的, 据说他的许多学问就是随时随地虚心向别人请教得来的。他请教过有名的学者,也请教过普通的农夫;他请教过白发苍苍的老人,也请教过满脸稚气的孩童。请大家想想,孔子能成为万世景仰的圣人,难道与他的虚心好问不无关系?新中国的第一任总理周总理从小也是个勤学好问的人。据他自己回忆,儿时读书时,他找老师最多,问的问题也最多。因为他的名言是“好问的人,只要做五分钟的愚人;而耻于发问、不敢发问的人,将可能一直为愚人。” 同学们一定知道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吧?他曾写过一首长诗《天问》,在这首诗里,他一共提了百七十二个问题,从宇宙有没有开头问起,一直问到当时那种“君权神授”的主张是从哪里来的。这个不朽的名篇也反映了我们国家自古就有好学善问的优良传统。
你们知道吗?许多科学家、发明家也是爱问“为什么”的人。美国著名的大发明家爱迪生从小就爱问,别人认为自然而然的东西,他总要问个“为什么”,查查它的前因后果,经过刻苦钻研,终于拥有了一千多项发明。英国科学家拉法第看到电能使软铁变成磁铁,就提出一个问题:电能生磁,磁为什么不可以生电?经过九年的刻苦钻研,终于创造了历史上第一台感应发电机,开辟了伟大的电力时代。大科学家爱因斯坦也说过:“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地追问罢了。”的确,许多创造发明往往源于多问了几个“为什么”。
        同学们请记住:“学问”“学问”离不开勤学,更需要好问。在平时的学习与生活中,如果你能勤于思考,敢于质疑,勇于探索,相信你会比别人领先一步,更胜一筹。
最后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吟诵:
        真正好学的人,必定是虚心好问的人。
                                                    ——毛泽东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宋代朱熹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孔子
       不学自知,不问自晓,古今行事,未之有也……故智能之士,不学不成,不问不知。
                                                                          ——汉代王充《论衡•实知篇》 
       “一物不知,学者之耻。”“好问则裕,自用则小。”
                                                                        ——周总理
      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议地是问号,我们大部分的伟大发现都应归功于问如何?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
                                                                                ——法国著作家巴尔扎克

    版权宁德师范学院附属小学所有 备案号:闽ICP备16026840号-1

    技术支持:福建电信翼商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