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日下午,福州实验小学的林珍老师的办公室。 她掏出钥匙,打开铁柜,珍重地捧出一叠书,一手托着,一手拂了拂封面,递给主持人。“这些书都是我们班的孩子们‘出版’的,作者、设计、录入、排版都是他们自己来。”“出书”的是六年(5)班的学生,“里面记录着我们的童年,就算我们长大了,翻翻这些书,也能回忆起童年的点点滴滴,我们会好好珍藏。”同学们还把自己的作品送给老师,对这份礼物林珍老师非常珍惜。 原来,“出书”相当于实验小学的“毕业论文”,每位学生对此都兴致勃勃。书名、出版社、定价、前言、后记、作者简介、条形码……正规出版的书里有的,学生们的书里也有,“这些都是我们平时看书模仿的,既然是‘书’,就要有书的样子。”学生们说。 《童年絮语》是郑宇铖的作品,定价是“无价之宝”,“有的同学用座位号定价,有的用生日的数字定价,我觉得不管多少钱都没法表达我很自豪,就给定价为无价之宝。”这本书差不多花了他4个月的时间,先整理挑选自己4年来的习作,再录入电脑进行修改和排版,最后印刷,整个过程小宇铖仅仅在排版上得到了父母的帮助,“但是插图都是我自己上网找到的。”和很多同学一样,小宇铖每天花一个小时来录入自己的文章,开始挺有趣,后来就厌烦了。幸好,父母和老师不断鼓励他坚持,看到成书后,小宇铖觉得一切都值得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