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心苦读十一载,金榜题名上清华。17岁少年黄河成为今年晋江高考理科状元。在家人分享其成功喜悦之时,他提议:将家里欲用于庆祝的费用全部捐献。这一捐,就是25万元――
|
黄河是晋江市养正中学应届毕业生,今年高考理科成绩651分,加上“省级优秀学生”的20分奖励分,终以671的高分成为当地高考理科状元,被清华大学录取。
喜讯很快在黄河的老家晋江市东石镇檗谷村传开。51年前,这个村曾出过一个清华学生,半个世纪过去了,黄河又给乡亲们带来了惊喜。
黄河生活在一个殷实的家庭,父亲有4个兄弟,共同经营一家钢铁贸易公司。受家族氛围影响,后辈大多走上了从商道路,黄河是家族里的第一个大学生。
按照晋江当地的风俗习惯,家逢喜事就要大宴宾客。黄家算了笔账,少说也得拿出20万元,热闹一下。
长辈们忙得不亦乐乎,黄河却一直恳求他们别这么做。他很认真地找母亲谈了回话。
“妈妈,这只是成功的一小步,不值得大张旗鼓庆祝。”
“别人家有喜事都庆祝,我们不这么做,会被人说小气。”母亲说。
“把钱拿去吃掉多可惜。既然家里要花这笔钱,不如捐给社会,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这样更有意义!”
孩子的提议让母亲张向群愣了一下,她随后告诉了黄河的爷爷、父亲和3个伯父。长辈们终于同意了。
于是,黄家取消了所有庆典活动。8月中旬,黄河在家人陪伴下,捐了5万元给母校养正中学、5万元给晋江侨声中学、10万元给东石中学,另5万元资助村里的贫困户和孤寡老人。25万元的“庆祝费”在17岁少年的提议下,被赋予了更大的社会意义。8月17日,黄河北上念书,成为清华大学一名新生。与此同时,黄河的爷爷、83岁的黄秀经,捐出100万元人民币,在晋江东石中学设立了“黄秀经家族教育基金”。老人家的心愿很朴素,“希望能帮助村里更多的贫困学生念书,像孙子黄河那样有出息。”
长辈言传身教——从“没有”捐到“有”
少年捐25万元“庆祝费”一事,引起诸多关注。究竟是什么促使他这么做?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黄河生长在一个乐善好施的家庭,这样的举动并非偶然。正如母亲张向群所说:“孩子的提议启发了我们,捐款不是为了出名,只是带个头,移风易俗。孩子能继承祖辈扶贫济困的好传统,这比考上大学更让我们欣慰。”
据了解,黄河的祖辈家境贫困,爷爷黄秀经10岁就给人打短工。当时,村里有人用牛拉石磨榨甘蔗,黄秀经去赶牛,报酬是每餐两碗饭,他总是匆匆扒完第一碗,然后捧着第二碗一路跑回家给母亲和弟弟吃。成年后,黄秀经干遍了体力活,建筑工、搬运工……坎坷的经历让他体会到了生活的艰辛。
提起往事,黄河的二伯黄文举潸然泪下,他说:“父亲懂得生活的疾苦,从心里想帮助别人,他也要求我们兄弟这样做。”
上个世纪80年代,黄家开始做点小本生意,还养了20多头猪。1987年,村里的“黄氏宗祠”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原先借用宗祠当教室的村小学要觅新址重建。为了筹款,村民只好向海外乡贤募集。黄秀经听说后,做了一个大胆决定,他认捐了一间教室,这意味着要出资16000元。家里哪来这么多钱?儿子们一听都傻眼了。黄秀经义无反顾地卖掉了家里的20多头猪,将第一笔款送到村里,随后给每个儿子分配任务,共同努力还建教室的钱。他说,我没读过书,你们这一代也被误了,不能再让下一代也没书念,我们自己吃点苦,受益的是全村的孩子。
黄文举告诉记者,兄弟几个勒紧裤带,磨豆腐、加工面条,花了近两年时间才把钱还清。“当时我们很不理解,以为父亲是爱面子,只好硬着头皮扛下这任务。现在想来,是父亲深明大义,有这样的气概,我们佩服。”
檗谷村书记黄宁波说,其他教室都是华侨捐的,黄秀经是当时唯一捐建教室的村民。此后,黄家勤俭起家,有了积蓄后,不吝疏财,继续支持公益事业。黄宁波感慨万千:“黄秀经不像别的企业家,有了钱才捐,他没钱时就那么热心,真的是从‘没有’捐到‘有’!”
长辈们勤俭发家,热心公益,黄河从小就耳濡目染。他告诉记者,因为家境好,他没吃过苦,但爷爷和父亲经常教育他,赚钱不容易,很多人需要帮助。以前不是很理解,有一回,看报纸知道西部有些家庭,努力了一辈子,还供不起孩子上大学。他被触动了,贫困人家的苦处,有许多是他想不到的。他终于理解了长辈行善的意义。
在校几件小事——让人感受真诚
采访中,母亲张向群说,黄河在老家念到小学二年级,就被送往安海镇读书,平日寄住在别人家里,周末才接回家。他们平常忙于打理生意,孩子能健康成长,离不开学校的教育。
然而,在老师的眼里,黄河给人的印象并非富家子弟。
养正中学的翁俊卿老师告诉记者,黄河在校很朴素,从未表现出与众不同,以至于捐款一事引起轰动后,媒体来采访,他才知道,原来黄河家境这么好。对于黄河的“壮举”,他反倒不意外:“我相信他会这么做,这个学生不是一般的可爱,他身上有许多值得学习的地方。”
翁老师从高二年开始担任黄河的班主任。高一年时,黄河的体育成绩不及格,到了高二年,他加强锻炼,竟在校运会中拿到三千米第三名,还加入校足球队,成为一名主力后卫。翁老师发现,这名学生有志气。
尽管学习成绩始终名列前五名,但黄河从不自傲,和同学相处融洽。高三年时,随着知识结构调整,普通英文字典的词汇量已不够用,班上少数同学拥有高阶的牛津字典,一时很抢手,争相借阅。有一天,黄河悄悄跟翁老师说:“同学们现在很需要高阶字典,我另买了一本放在讲台桌上,您让需要的同学自己去翻阅,别说是我的。”这件事让翁老师印象深刻。
高考前发生的另一件事,让翁老师再次感受到黄河的助人为乐。当时,黄河与另一名同学一起参加了北大的自主招生选拔,那名同学接到去北京复试的通知,由于家境贫困,打算放弃。黄河得悉后,将同学的顾虑悄悄告诉翁老师,并称可以让家里帮忙出路费,请老师把钱交给那位同学,而且还要保密。翁老师随后向学校报告,解决了那位同学的燃眉之急。他告诉记者,尽管那回黄河没帮上忙,但那种发自内心的真诚,深深地打动了他,他为学校培养出这样的学生感到骄傲。
据了解,晋江养正中学一贯注重学生的德育教育,多次被评为各级“中小学德育教育先进基地”。养正中学党支部书记许尚仁告诉记者,近年来,学校从实际出发,利用学校资源营造德育教育氛围,邀请百名校友回校演讲,以激励学生成才;同时进行乡土文化教育,移风易俗;还通过挫折教育,教学生读书做人。
他说,黄河同学是近几年来优秀学生中最突出的一个,已于2005年参加了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学习。
如今,黄河已如愿成为一名大学生,对于未来,他觉得不可预测,他给自己定了个准则:做一个好人,对人宽容,热心助人。
我们有理由相信,少年黄河,将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