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最美丽的风景”怎么样
作者:檀传宝 蔡辰梅
来源:
发布日期:2006-04-15 07:59:44
阅读:1857次
2002年8月3日,本版以“让德育成为最美丽的风景”为题介绍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欣赏型德育模式”实验研究的基本理论,出于对德育的关注、出于对美丽的德育的关注,三年多来,编者参与了课题组的大多数活动,见证了课题进展的重要环节,特别想对“让德育成为最美丽的风景”那篇文章有个交待。因此,我们特约课题负责人、北京师大教育学院檀传宝教授从实践层面介绍该课题的操作成果,以期对推动学校德育改革有所启示。为了文章更加活泼,具有可读性,编者改变了文章的大小标题,承担不妥的责任。——编者
教育尤其是道德教育永远是一种脚踩大地,仰望星空的存在,脚踩大地是因为教育必须扎跟实践,仰望星空是因为教育必须执着于人类的理想、理想的人类,而欣赏性德育模式的建构研究正是为了实现道德教育的理想而在实践中展开探索的教育尝试,该模式希望内在地借鉴审美精神,以实现“解放教育对象”和“提升教育对象”的双重教育使命。
欣赏型德育的师生关系怎么样
理论:在传统的道德教育的“转化”模式中,教师与学生关系的基本特点有两个:一是“教师→学生”的单向关系,二是师生关系的居高临下特性。道德教育就是拥有价值真理的成年人,在单方面向学生作道德的说教。而欣赏型德育模式所希望建立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德美、育美欣赏过程中的“参谋或伙伴”式的关系。在这一关系中,教师的智慧表现在设置审美化的德育情景,并隐蔽起来(或退居幕后),学生则成为价值判断和建构的主体。
这一关系的特质是:“参谋或伙伴”是双向或多向的关系,“参谋或伙伴”的关系是平等的关系。这就意味着,就像在风景区游客之间的关系一样,在道德教育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是一种共同面对道德风景、进行欣赏和交流欣赏心得的关系。当然,与纯粹的游客不同的是,教师还必须是道德风景的创设者和导游人。
当教师完成了风景设计、导游的任务之后,教师就应当退居幕后,即使再在教育情境中存在,也只能以一种道德人格的风景或普通的游客同伴的身份出现,教师的作用主要是以自己对道德智慧的欣赏来刺激、启发和带动学生的德育“欣赏”活动。
案例:“呕吐”风波
那天上午,上课不到五分钟,突然“哇”的一声,女生赖宝莹吐了一地。不到十分钟,教室便重归平静。
我就此打开了话题:“今天班上发生了意外事件,大家的表现都有自己的道理,讨论讨论,看你有什么感想。”
第一个站起来发言的是张嘉欣:“老师,我不是为自己辩护,我觉得我今天的表现有很大的进步。我以前一听到有呕吐的声响,自己便不知不觉地会干吐起来,今天我离赖宝莹最近,我不仅克制住了自己的反应,还递了纸巾给赖宝莹,整个过程我是做了很大努力的。”大家立刻点头。
第二个发言的是林凯斌:“老师,你平时在黑板上写得最多的两个词是‘感动’和‘底线’,今天这件事,令我们最感动的是刘浩,事情来得突然,他第一个前去处理;如果要说底线,最起码是不影响别人,自己静静读书,班上大部分同学都守住了这条道德底线,那两个起哄的同学肯定是违背了这一条。”
第三个发言的是韩倩雯:“我们这些帮忙的,除了刘浩,其他同学都坐在赖宝莹的旁边,特定的座位给我们提供了帮忙的条件,如果是别的同学坐在这里,我相信大家都会起身帮忙的。李嘉豪今天尽管违背了底线,其实他也算进步多了,如果是平时,他会趁此机会大闹天宫,但他今天只叫了一声,看别的同学都在帮忙或看书,他也就静静地坐在那里翻书了。进步了便是对的,老师,可不可以这样说?”倩雯还没说完,教室里便响起了掌声,李嘉豪竟也流出了眼泪。
谢惠琪也插嘴道:“今天的清洁工阿姨也表现不错,本来这事她可以回避,但她主动前来帮忙,能帮人是幸福的,我今天明白了这点。”
在大多数同学说完自己的看法后,我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同学们,在今天的呕吐风波中,你们每个人都展现了自我,可以说,今天绝大多数同学的举动都让我感动,因为你们每个人都守住了自己的道德底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成长环境,有自己的价值取向,我们凡事不能要求所有人都站在同一高度,采取同一行动。但每个人都要想尽办法去提高自己,充实自己,使今天比昨天有一个进步,最起码,要守住自己的道德底线。我想,如果今后再遇到这样的情形,你们一定会做得比今天还好!”
点评:不难看出,在这一突发课堂事件中,教师没有以“指挥者”的身份强硬地要求学生,而是与学生一起参与到事件中,并在适当的时候引导学生去欣赏身边的“道德景观”,发现“普通景观”中蕴藏的美,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和道德反思,让学生学会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世界中体验真实、自然的道德情境。在这一过程中,除了教师对学生的价值引导,还有学生相互之间的同伴影响作用,形成了一个富有道德影响力的德育场,令身处其中的每个人心灵都受到了触动。案例中,为师者,有一颗包容的心,允许学生站在不同的道德高度上去判断和选择,并且善于肯定、赞赏学生在道德方面的点滴进步,促使学生产生向更高道德水平发展的动机。
欣赏型德育的教学模式怎么样
理论:从教学模式角度来看,最为重要的是在教学的内容和形式中,都必须有美的中介来承载德育,或者说德育美的创造就是这些中介形式的创造。欣赏型德育教学模式的核心要求是,教师通过教学活动中道德美和教育形式美的呈现去影响学生。这一模式要求,教师对德育内容进行审美化改造。教师要看到德育素材的审美化特征,通过筛选、发掘、打磨、整合的方式对德育素材进行审美化改造。
为此,教师要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也要帮助学生生长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同时还要对德育内容的呈现形式进行审美化改造,通过情景设置的审美化改造、呈现节奏的审美化改造、呈现手段的审美化改造来完成。在此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在教学内容和形式的背后发现人,发现人的心灵、触动人的心灵。模式以“美”为起点,以“德”为终点,整个课堂教学以审美化改造为基础,以德育目标的实现为目的,课堂教学每一欣赏信息的发出,都形成闭合路径,使师生的欣赏与被欣赏的信息都得到有效反馈和调控,以求产生共鸣的效果,达到让道德学习在欣赏中完成的目的。
案例:《校园的风景》写作课教学
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感受美的心灵,表达美的语言和方式。为了唤醒学生的审美意识,培养他们对美的感受力和表达美的情感体验的能力,我尝试在作文课中运用欣赏型德育的理念进行创新,这次写作课的任务是描写景物。
我没有像往常一样只是布置一个空洞的题目,让学生信马由缰地写。而是选择他们身边的景物——校园的风景作为写作对象,选择让他们感到新奇并能调动他们创造性的方式——自拍身边的美景,来帮助他们发现和感受,并且由我来亲自担任校园风景游的导游,给他们介绍背景知识。整个过程师生积极合作,沉浸其中,在欣赏中完成了“欣赏”,在对客观景物的发现和欣赏中,完成了对主观心灵的发现和欣赏。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主要在两个方面融入了新的教学理念。
首先在写作指导方面,我觉得,用文字描写景物就好比画家作画或摄影家摄影,在确定描绘的对象后,总要先站在一个特定的观察点上,用心审视和感受景物的全貌及细节,这是呈现一个清晰可见的画面要做的第一步。所以我采取导游和拍摄的方法,带领学生进行景物观察活动。我一边介绍景物的特征,一边引导学生观察和感受,让学生把自己看到的最美丽的画面拍摄下来,这样的观察活动,让学生亲临其境。许多景物,学生虽然每天都能看到,但从未如此细看,对于景物的来历、特点都是第一次听闻。学生对拍摄、剪辑、配乐这些以前未尝试的工作,也感到新奇。所有这些,都把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充分地调动了起来,使他们产生了表达的欲望。在拍摄过程中,就有学生不禁感慨:“原来我们的学校是这样美丽的”,“每天都走过,但从来都没想过原来学校的围墙有这么悠久的历史”。这些审美意识和美好情感,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其次是作文讲评方面,我改变了以往“教师批改——集体评讲”这一习惯的评讲模式,把讲评的权利交回学生手里。这节课分两部分:(1)演示:各小组推选一篇文章,由作者配合小组集体创作的3分钟校园风景短片进行朗读。(2)台下全体同学就文章的优劣得失自由评论,教师作适当点拨。整节讲评课都是学生自主,学生自己制作课件,自己写作、自己朗读、自己点评。学生的自由愿望得到了极大的满足,热情也是前所未有的。
客观事物激发学生的情感活动,情感活动又会激发表达欲望。这不仅是一次写作活动,也是一次情感体验课。整个写作活动始终都是围绕着“校园”这个对象进行的——观察校园、发现校园的美景、捕捉校园的美景、描写校园的美景、展示校园的美景……特别鼓励那些有教育价值的景物描写。学生对美的发现、美的展现,都是心灵的享受,都是情感的体验。有的同学在作文中就这样写道:“我喜欢阳光透过绿叶洒在我身上细碎的感觉”,“我梦见和这几棵大树站在一起,共同撑起自由的天空”,“再坚固的城墙也有倒塌的时候,而存在于人们心中的家国观念是永远不倒的”(注:学校有一段有抵御侵略历史的古城墙)。所有这些,都是学生自己在活动中领悟的,教师做好引导和点拨工作。
同学们用他们自己的方式,呈现他们捕捉和感受到的美,每个人都通过别人的眼睛和心灵体悟着“习以为常”却不同凡响的美,我也因为运用了不同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而发现了蕴藏在每个孩子身上的“美”,我惊叹于孩子们的作品美,也欣慰于自己的作品美。
点评:这节作文课的设计,体现了教师对“欣赏型德育课堂教学”理念的深入理解。作为间接的德育,这节写作课很好地处理了教学目标(写作能力培养)和德育目标(爱国、爱校教育等)的辩证关系,价值教育是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艺术地完成的。教师善于创设审美的德育教学形式,来唤醒学生的创造意识、欣赏意识,让学生在自己动手制作的校园风景短片中,不仅获得了美的感受,而且在对校园及其生活的审美观照中,感受到了自身的力量。在写作评价环节,教师改变了以往由“教师说了算”的评改模式,把评改的权利交给学生,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评价和判断中获得了审美鉴赏力,提高了写作能力。
欣赏型德育的活动模式怎么样
理论:“欣赏型德育活动模式”,就是在学校的一切德育活动中,将道德教育的内容与形式经过审美化设计,把德育的内容通过审美、立美化活动的设计,使学生在“美”的活动中,成为德美兼备的时代新人。主要由三大活动系统构成,即德育情境美的创设活动、德育内容美的呈现活动、德育形式美的创设活动。在实验研究过程中,课题组力求通过“愉情、感心、悟理”的德美活动,用“德育形式的美”去呼唤“德育行为的美”;用“道德智慧”的美去呈现“德育本身的美”。
案例:地图上旅行活动
初一(4)班有一半学生,大多是随父母背井离乡南下打工或因父母工作调动而入读湾仔中学,他们来自全国二十多个省(市)。由于初来乍到,见识不如本地学生,甚至普通话也不会说,与本地学生格格不入,甚至被冷落。这批同学的共性是自卑、内向、离群、学习不主动、不积极,这就很自然地导致班集体向心力不强、凝聚力不足。因此,班主任高永霞老师根据实验要求,在班上开展“请到我的家乡来做客”等地图上旅行系列活动。比如说,今天邀请全班同学去做客的是来自四川康定的一位同学,他需要提前做一些准备,包括康定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历史上出过一些什么样的名人,有多少能够反映民族文化的东西,有些什么风景、名胜、古迹、美食以及休闲游玩场所,然后,在班上进行介绍并盛情邀请同学到自己的家乡去做客。这次四川的同学介绍了,下一次按路程远近由西安的同学介绍,这样一个地方接一个地方“旅行做客”,根本不用提“爱家乡”、“爱祖国”,就已经把祖国最伟大、最优秀、最具有闪光点的东西呈现给了同学。也根本不用提“自尊、自爱、自信、自强”,“团结友爱”,“集体主义”,学生在活动中已经懂得并做到了。
点评:这一活动主要是针对湾仔中学移民学生较多,彼此关系不融洽,甚至对立的实际德育问题而设计的。目的是让移民学生通过展示家乡的各种美好的事物的过程来增强其自信心。同时,通过让当地学欣赏移民学生家乡的美好景色、特色风俗,可以学会悦纳他人、欣赏他人的美好。活动最大的特点就是学生感兴趣,参与性强,能充分满足初中年级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活动气氛异常热烈,效果十分显著。活动给那些外来学生带来了自豪感,同时也给他们与当地学生之间的交流,提供了一个新鲜的亲切的话题,排除了因地区差异而带来的陌生感,使所有学生能够在班级里面受到尊重,彼此融洽地相处,使学生学会了自我欣赏,也学会了欣赏他人,学会了让自己的心有更多的善意、更多的包容。德育活动真正实现了在自由的“欣赏”过程中,实现了美丽德育目标的梦想!
三年前,我们在实验学校满怀憧憬、满怀期待地开始耕耘土壤,小心翼翼地撒下“欣赏型德育”的种子。三年之后,我们已经欣喜地看到了“欣赏型德育”理念在现实教育中存在的强大的生命力。中国教育最需要的是理念的创新,教育学术的最大成功最终只能是将一种先进的理念植根在现实中,而我们现在就可以欣慰地看到的是:美丽的“欣赏型德育”正在现实中生机勃勃地成长……
“美丽的德育”在成长,我们呼吁更多的同行者、更多的早行人。(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注:“欣赏型德育模式建构研究”课题实验学校:珠海前山中学,深圳龙岗实验学校,珠海湾仔中学,天津师大二附小,杭州大关小学,合肥实验学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