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动态 >教育时事

课程的变革是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作者:宁德师范附小 来源:
发布日期:2005-11-16 01:22:14 阅读:1551次
摘自:中国教育报
 
  从灌输式教育转变成为启迪引导式教育,从定论接受式学习转变成为过程性的探究式学习,从注重学科知识体系化的课程转变成为以实际生活需要为主题的具有综合化视野的课程,是新世纪初开始的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比较突出的理念。

     这是因为我们原来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对新型人才的需求,社会的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更高了。

  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中国已经走向世界,融入了世界发展的大潮。其中最根本的潮流就是信息技术所改变的生产方式,这就是所谓从工业社会转变到后工业社会,从以机器为主要生产资本的社会转变到以高科学技术为主要资本的知识经济社会,从以流水线制约的有高度纪律性的社会转变到以信息的生产和处理所牵引的以灵活生产为特征的信息社会。在过去自然经济状态下,血缘和村社的传统就足以构成社会秩序,甚至在大工业时期,纪律也能够成为秩序的纽带,因为大工业需要标准化和按照工序分工。可是,在全球化进程日益加深和知识经济的时代,有差异的思想和知识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的动力。如果说农业经济因季节的逻辑要求同一(在生活地域范围内风俗习惯和生产方法的一致),工业经济要求纪律(在工序分工基础上达成生产节奏的协调),那么知识经济要求有差异的创造力。

  中国社会的另一个改变是:如果说以往社会习惯于传统导向和现实导向,那么现在我们越来越走向未来导向。未来导向的社会是对各种可能性不断寻求的社会,所以自主自由的探索就成为社会进步的主要力量源泉。如果说过去只要让学生认同我们的社会观、历史观和政治意识形态并且接受科学知识就可以的话,那么社会发展到一种市场经济阶段、一种全球化时代和一种法制时代,公民的权利和自主意识越来越自觉,我们必须让以灌输为主的教育转变成为导引教育,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思考的基础上引导他们接受主流的社会观、历史观、政治意识形态和科学知识。换言之,由于社会结构性的变化,以村落社会和单位社会为特征的熟人社会正逐渐变成以所有人权利平等为特征的公民社会。我们的公共生活空间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的人才不只是对传统的认同,而是在遵守基本社会公德基础上人的有个性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在一个以创新为主要特征的社会,我们正从变化速度非常缓慢的稳态社会转变成为急剧变化的“发展社会”。在这样的社会,新的需要越来越多,新的问题不断涌现,而满足需要的方法引出新的需要,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出更多的问题,因而,我们最需要的人才不再是在流水线上按部就班、一丝不苟地完成自己工序的人,而是能够根据情况灵活解决问题的人。这样的人必须在基础教育的学习阶段就习惯于探究性学习,而且也是可以灵活地重组自己学到的所有知识的人。所有的实际问题都不是单一学科的,而是综合性的,只能通过多学科的协调组合、灵活运用才能解决。在这种情况下,从事分课教学的教师应该有综合视野,而综合课程则承担着开拓性的研究工作,探索综合学科教育的规律和有效方法。

  还需要指出的是,在农业社会,人们需要的知识有限,知识的更新也比较慢;在工业社会,工序分工清晰、明确,人们只要掌握有限的知识和技能就能够胜任工作,所谓“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也不怕”就是那个时代的写照。但是,在知识经济或信息时代,知识更新越来越快,产品更新换代也越来越快,职业结构变化的速度也越来越快,以后人终其一生只从事单一职业的事情已经不可能了,不断变换职业将成为常态。现在,对基础教育来说,重要的不是尽可能多地灌输,而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兴趣和方法。学习兴趣就是了解所有无知领域的愿望。只在已有的知识领域探索,已不能适应社会的要求;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改变学习领域,才能在瞬息万变的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

  最后,社会生产方式的变化使知识形态发生了改变。在最初的农业社会里,知识都是综合的,人们用各种可行的办法解决整体性的问题。工业革命之后,人们的思维方式发生了改变,因为机器生产必须有分工协作,这深刻地影响了知识的形态,社会更加需要的是各个环节上的专家,而不是通才。科学研究的分科推进了知识的爆炸性增长,但也造成不同知识之间的鸿沟,知识之间的联系变得难以沟通。随着工业社会让位于后工业社会,知识进化的逻辑也发生了变化:如果说农业社会的知识以整体性思维为主,那么工业社会的知识以分析性思维为主,而后工业社会的知识逻辑则是:在分析性思维基础上重建整体性思维,以整体性思维引导分析性思维。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基础教育改革应该以在分科基础上强调综合性视野为方向。

  社会发展向来是连续性与断裂性的统一,因此教育改革也不应是原有进程的彻底断裂,而是建设性的发展。在此基础上,探索出启迪式教学、研究性学习和建立综合视野的规律,培育未来社会的人才,引领社会发展的方向。

    版权宁德师范学院附属小学所有 备案号:闽ICP备16026840号-1

    技术支持:福建电信翼商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