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动态 >综合信息

金涵畲乡风情传说——林和居
作者:未知 来源:
发布日期:2005-11-07 16:26:34 阅读:2936次

“五虎紧紧追麒麟”白鹤争先迁县城

  金峰岚头山至桃峰山下的琼堂后门有五个隆起的小山包,俗浯称“五虎岗”。为什么称之为“五虎岗”呢?民间相传,麒麟与白鹤争先恐后地要迁到蕉城,五虎也在后面追赶。五虎中有青面虎与白面虎,还有三只小老虎。五虎看见麒麟落后于白鹤,并且气喘吁吁,想歇口气,五虎麒麟要它鼓起勇气力争向前跑去迁县,第一头青面虎追到麒麟尾巴,麒麟翻过颈来看一看,青面虎吓了一跳,夹着尾巴转向现在畲族宫所在地,侧头显得惊慌失措,白面虎看青面虎转头一时卡壳,白面虎就跑到悬岩峭壁上“张牙舞爪”眉头皱起,嘴流口水,抱头大喊其余小虎,不要追赶了,麒麟为答谢五虎的情谊,变出个猪头墩,以供祭“五虎兄弟”。从此以后,五虎与麒麟结成伙伴,猪头墩被虎歌们吃掉后,竟然有一只乌龟摇头晃脑地跑出来,与麒麟相伴嬉水。

乌龟麒麟嬉相伴,两者得名麒麟湖

  金涵水库于1971年10月动工兴建,于76年1月竣工,总投资114万元,劳力十九万三千个工日,水库库区总体面积36平方公里,蓄水容量为1628万立方米。
  如今的金涵水库,碧波荡漾,波光粼粼,库内自建库至今已投放鲢、鲤、草鱼等鱼苗达百万尾。由于库内水质优良,鱼儿们生长迅速,现在每尾大约30多斤,最小的也有5公斤以上,水库现在成为钓鱼的好去处。库区周围绿荫环绕,栽有美丽的南洋杉木、桂花、木笔、腊梅等名贵树木,成为库区的又一景观,每年夏天来此垂钓、游泳、赏花的游客甚多。
  金涵水库在民间中还有一个美丽的名字:麒麟湖。
  相传乌龟与麒麟相会在岚头坑河里,导致岚头坑夜间水涨三丈,因此得名“水涨坑,这是金涵水库的前身,通过五年艰苦的劳动,建成了现在的金涵水库,民间称之为“麒麟嬉水”、“五虎洗脸”,两者相得益彰称之为“麒麟湖”。
  另有一种说法是,金涵洋水井谁能迁得着,谁就能发展成为千家军,宁德人民通过自己智慧和勤劳的双手,建成了金涵水库,现已输送往漳湾、七都、城关等乡镇,养育、滋润着千百万的蕉城儿女了。

麒麟山上建山寨 喽罗搜刮敲民财

  麒麟寨在四都旁道境内山上,据史料记戴五代唐长兴14年间(公元943年)建寨,寨分有上下寨,今有二岩山洞,据说寨中有喽罗500多名,还有家眷子女等,地势险要,对古田、屏南二县,还有本县的上下虎坝、洋中等地区的茶客商,贵客前往宁德城内必经之路,他们对茶商贵客实行苛捐纳税使寨内经济收入能够供喽罗饷薪,寨王系古田杉洋余氏有一妻一妾,原金涵大松岗地方好“五马朝天”山脚下松杉杂,森林密布是喽罗劫持存身躲避的好地方,同时可以看出那时的热闹情景:

寨王古稀庆长寿,五虎晏请齐欢祝

  麒麟寨上为寨王坪,稍微平坦,设操练场,周围筑有城墙,山中还控十个洞,据云洞口还有名称“寨王隐僻洞”、“美女存身洞”、“从士巡逻值班洞”、“仓库存粮洞”、“兵刀器械洞”、“金银财宝洞”、“劫客监牢洞”等。这些洞在民国32年抗日战争时被国民党军队挖战壕时破坏了。当时洞中曾发现已经生锈、腐蚀的兵刀器械100多把。至解放后宁德防空指挥部也在比地挖防空洞时也发现过兵刀器械。  

“畲民迁入麒麟山”定居成为古老乡

  元朝年正七年(公元1347年),七都李六农民起义,麒麟寨被夷为平地,麒麟寨从此失去了往日热闹的景象。
  后罗源贝头及宁德县前岭和亭坪境内上后山等畲民相继迁入落户,麒麟寨又渐渐恢复了一丝生气。相传当时,金涵只有下申厝一座房屋,畲族兰氏兰朝贵迁往上申厝途中,巧遇一个书生,结为好友,书生名吴国华(1519-1627)年字朝宾号爱日,城关人,性情忠朴,饱读诗书,信奉佛教,明万历40年(612)年中举人,万历44年中进士。没中科举时在院后村教书,由于家贫如洗,到处借贷求功名,亲戚朋友却不予支持,只有兰朝贵看在眼里。为什么兰大伯会如此看重吴书生呢?原来有一天吴书生上山砍柴在岩石上穿草鞋时,正巧被兰大伯碰见,他看见吴书生肩上有两盏火,背后还有一只小老虎跟随,他断定此人今后必有仕途。
  然而第二次碰面,兰大伯却看见他肩上两盏火熄灭,兰大伯连忙追问他,原来吴书生前几天为一村民写退婚书,兰大伯叫其马上讨回,肩上两盏火即刻复明。兰大伯把准备建房的钱借他求功名之声用,科举考中进士回乡后,在家大排酒席庆贺,这天许多亲朋好友前来祝贺,但只准从后小门进入,而此日穿破长衫、戴斗笠,手提出坑一竹筒泉水前来祝贺的兰大伯,吴国华却大开正门迎接,大家感至希奇,这天酒席桌上只由兰大伯竹筒里倒出泉水入杯,在教诲中兰大伯说:“人情好得多,清水喝得肥”,大家哈哈大笑,兰大伯真有远见了。
  吴国华在天启初年升兵科给事时,叫兰大伯新建一座六扇两敝宅的土木结构畲民仿古三层楼(款由吴国华赞助),栋上有龙头翘角,屋内均雕刻花鸟之类的美丽装饰,天上全部用石板砌成,地上铺有三合土,列为金涵第一座畲民高等楼房(至今犹在)。吴国华当时由于被宦官弄权,朝中直言受祸者,踵踵相接,工部营缮司主事曹钦程,结党营私,胡作非为,假传圣旨削去其官职,他罢官为故里,卒于1627年终年48岁,至崇祯二年(1629年)朝延为其昭雪施奖“精忠名臣”追赠太常寺少卿,次年祀乡贤祠“忠义词”他为民业绩,流传民间至今麒麟村。

麒麟嘴葬黄家墓喜得吉穴传佳话

  清康熙二十年(公元1684年)霍童赤溪黄田姓黄祖宗迁移四都涵道境溪边居,听说麒麟山有吉穴地造坟,“即麒麟替路走,谁人迁得着,下代子孙珍珠量箩不量斗”。这块风水宝地被黄姓祖宗,“金瓮”放入麒麟口穴中,过后财源茂盛,人丁兴旺发达,三房有田租一千两百担,一百二十担,三十担。至清康熙48年(公元1790年),是年宁德大地震金铁皆鸣,缺水自泼,西乡上虎贝留田村人民黄金龙来宁德城关买“黄瓜鱼”赶鲜挑回村,当晚八时挑到麒麟山,天已黑了,手提一只灯笼也被风吹熄灭了,仿佛眼前呈现一座房屋,屋内有个白发长须的长老座在厅堂,手拿一条蜡烛芯给他放入灯笼内说“只有寸长烛蒂可照到五华里的上虎贝留村,但一路不能停。”黄金龙挑到岭头店已夜深,岭头店一个黄姓村民刚好到厕所,烛火熄灭求他点一点火,就此被黄家也发了田租500担,上虎贝留田村黄金龙只发了700担,事后黄金龙回忆这天晚上在此点火时,有暗插“小竹林”为记的情景,再次至此时只见满山都是“小竹林”,感到怪事万千,这一佳话民间至今传诵。
  此后当地村民都将棺木,骸罐投放于麒麟嘴穴中,至建水库时才迁坟。

金溪千年深埋存  石雕玲珑观世音

  宁德市金涵畲族乡,金涵村下磨坂参溪地方中104国道,宁德大桥上游400米内(古人称四都下磨县)在1997年本村牧牛者周瑞良发现一块长方形石(长60公分,宽60公分,厚15公分)观音石像。古代石匠精雕细琢观音送子静坐莲花殿“浮雕”左右还刻有金童玉女。普陀山的图案内还有“大圣王”腾云驾雾求观音。随后同一地方又挖一块石板(长60公分,宽15公分)刻有“后土尊神”四个字。此图案古代工艺高超,胜似象南海活观音,这是宁德郊区金涵畲族乡境内新发现石雕玲观音,宁德罕见,真是“玲珑透彻,“栩栩如生”的名胜古迹之宝。
  据当地老人传说,参溪墩原始建有观音堂因年代久远无法查考,不知建自何代,历史沧桑的巨变。该地地势虽高、由于多年来洪水冲刷、特别迂着特大洪暴发之年冲毁观音堂荒废同时观音菩萨石像淹没伏倒在乱石之中。
  该地形经人们实地观察似“溪船”,经过古代劳代人民修复用溪石砌成岸提形似“溪船”,浮现在三溪汇集之中游荡,观音菩萨乘坐船上航驶南海普陀山。
  地点坐向申寅,坤艮分金,背靠白岩顶,面向拨船岔山峰,左联亭坪村五虎岗,右接城关镜台山。
  据古代地理学家考察称为“鲤鱼下水”吉穴地,故有古墓一坛考证。
  金涵下磨坂,溪河宽阔,水多潭也多,但水仍然淙淙地流着,传说该溪系罗源山脉延伸,像“鲤鱼下水”的天然妙景。该坂广阔,面积长宽大约二公里却有许多动人景观,前几年外商计划在开发游泳池、公园等旅游业。令人赞叹不绝。
  境内有:“溪、潭、濑、墩、桥、礁”等六景观;
  溪:有洋梅溪,岚头溪、涵道曲溪、三溪汇集,环境幽雅,景色迷人。
  潭:潭有官仔潭,济蓝潭,明头墩潭,故称三潭印月,其中明头墩潭较深,潭水清洌洌,传说以往有鸬鹚鸟在潭中寻鱼吃,不觉寻至三公里远的宁德城关八仙街,金仙境水井出现。
  濑:濑者水势湍急之处称为濑,今松濑对面参溪墩系观音堂圣地旧貌初复。
  墩:明头墩,据老人说以前有个和尚做普渡迷信坐“冥山”,请鬼过多,即把此墩化作镘头斋还把溪水化作洒供鬼食之。
  桥:桥过去有外县的古田、屏南客商与本县的西乡等地人通往宁德城关的“木桥”  (今废),桥有“十八墩跳板”,路有“九弯曲”,故称“九曲十八跳”。
  碓:下磨水碓楼,过去人用来榨油、碓米、磨麦、磨香粉等加工坊(今废)。今有旧厂房一座。
  现有坂中办有“柑”、“枯”、场、石料场,人们利用河内资源优势而办场,该溪石系涵道溪奔流了多少世纪,洗刷了多少溪石,大小不一,五颜十色之圆滑光洁。为今拖拉机车轮滚滚石运至城关基建工地,这真是为宁德城市建设作出巨大贡献。
  今天溪坂中有绿竹成林,果树成片、风清水秀、鸟语花香、碧波荡漾的千姿万态胜景,无论本地人或外地来游客到此观光都得少歇后烧香拜佛,令人淘醉忘返,正为当地古代文人一首诗曰:“坐对流水心镜寂,归来不觉夕阳西”。
  为进一步保护名胜古迹,现由林玉明、周瑞良等四人为主经过热心群众捐助等筹资五千多元,于二00一年九月十七日动工兴建至十一月初十日竣工,十三日开光登殿,目前前来观看与信士洛绎不断,佛龛供奉烧香拜佛与抽签大显威灵。真是“日出千人拜、日落万盏灯。”
  南京大王称为神:古庙烧香崇朝拜
  福建福宁府安车乡宁德四都涵道境下宫仔的“南京大王”始为神的传说,由于历史悠久,所以至崇祯年间(公元1573-1644年)的这71年间,“南京大王”被尊为神后,开始建“下宫仔宫”,至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
  明末国势垂危,宦官篡政,结党营私,贪赃枉法,滥杀无辜,民不聊生,实行所谓的“田赋徭役制度”,即对叛逆徭赋的人,一人犯法、株连九族,造成老百姓离乡背乡,流离失所。此时期大量畲族百姓迁入闽东,而涵道村系畲汉交集居住的地方,因此吸引了大部份畲民上山拓荒,并以种芋、栽菁为生。
  在下申厝生产队集体仓库地方立有一块石原碑,碑名为“南京苏州人民石碑当”这是当时老百姓为了纪念一位行善积德,为当地捐款修造“洋梅桥”的南京或苏州的医生(具体为何方人士己无从可考)据涵道村的老人介绍,当时这位善人游走四方,以神奇的医术治好了许多人,当他千里迢迢来到宁德福宁府安车乡宁德四都都涵道镜时,看到当地百姓过河不便,他就将行医四方,勤俭积累的银两,捐助修造了“洋梅桥”,他的善举受到了广大百姓的赞扬,然而他为了修桥,疲劳过度,患上了重病,卒于下申厝村土墩,享年仅五十六岁。 
  关于南京善人的故事,民间有一个神奇的传说。据说他死后,曾托梦给本村黄厝老人,说:“我已经归神界了。”第二天,黄厝老人梦醒后,为了证实此梦是否真实,他便一大早带领全村乡亲来到他的坟前,摆上供品,对着南京善人的坟说:“如果你成为神仙,那就证明给我们看吧!”果然厅迹出现了,在此后的三天里,善人的坟被一股恶臭笼罩,而第四天却香气扑鼻,足足绕坟三日。至此全村百姓深信不疑,便将南京善人当成神来敬供。他们兴建了“下宫仔宫”宫内有善人的肉身塑像(塑像内有其一小指骨),尊称其为“南京大王”,享受老百姓的香火供奉,还把每年的三月初三定为“南京大王日”如今“下宫仔宫”成为历史悠久的遗址,“下宫仔宫”内的南京大王,誉扬四方、威镇八、流传至今。
  关于南京大王的出身另有一种说法是:清朝时期南京善人的村中医术祖辈相传,沿途行医走过千家万户,似为乞付,实为民治病,常常被人们误为乞丐。
  而肉身神像也另有传说:当时南京善人的后裔寻根问祖。特特来四都涵道境下宫仔获取肉体只留小指一个尸骸全运回作为接神火返回家乡,便可作证,充份说明他有子孙“南京大王下宫仔”遗址,原占地面积五百平方米,前后有戏台两座,规模宏大。在1975年被金涵卫生院扩建占用,1990年在安乐桥边(即金桥)选址新建,1994年新南京大王宫峻工,宫前挂匾名为“金桥正境”,宫内塑像登殿,供奉广大信士烧香拜神,香火十分旺盛。

龙女与狮公和尚  百丈潭中显威灵

  宁德市蕉城区竹寺据宁德县志记载在唐朝咸通三年即公元862年始建,比广福寺早50年,由于沧桑巨变,修建多次难已考证。据历代传说从前宁德县城关许多秀才经常来此休闲读书,在寺前对面溪米筛坪的后山建有“书斋亭”,使众多的秀才不断来此书亭读书与赋诗也。
  竹林寺大兴时期有和尚30多个,小和尚百余名,寺内有田租收水谷几百担。寺中有个得道和尚刘师狮公。在晒早谷时那竹林潭中龙女与他偷情的法术相斗,刘师早谷晒在谷场上龙女便行雨,谷收完天即变晴,这刘师和尚不知龙如此心思气得喘不过来即用“缝衣针”几百枚投入竹林潭中(此潭有个大石壁上还有诗文,由于历史悠久字迹看不清),使龙女站不住脚后飞到长水潭里还是与刘师和尚传缘此法术高低,刘师用“笊篱”的干水术斗倒龙女输了在潭边岩上端了二个屁股座迹又飞到溪里六扇厝的龙潭里深存,几十年后溪里成了有人居住的乡村,污水经常流入龙潭,另有一个原因竹林院和尚经常在龙潭洗澡,龙门殿边有一块大石被和尚试法中踏了二个脚迹非常明显而搬家到罗源县久住下来,“百丈潭”从此得百丈龙,并有刘狮公小宫殿,到此祈雨先与狮公烧香。从前有蔡知县一上任遇天旱为百姓祈雨有个俗语:“蔡知(猪)要吃糠,祈雨四个扛,去时云遮日,回来天晴朗朗光”。
  六扇厝龙潭上游还有“粪斗坑”,“平石溪”,至现在大金溪水库坝头等景观,其中有一溪旁有块大石形似老鼠而得名“老鼠吃油”。
  竹林寺原有二株“榕树”,在前几年最大的一株榕树被台风刮倒,现建有二个宫仔中有一个为漳湾镇拱屿村信众捐款修建,据说竹林狮公在拱屿村列为一个名神,多年来遇着天旱信众祈求雨最为灵感,所以被拱屿村善男信女传为威灵的神了。
  “如今竹林寺变为革命圣地。”
  1932年9月10日中共福安中心县委派郭秋山到宁德城关开展革命活动,谢大大等立即给予密切配合,在很短时间内成立了城关职工会,西门农民协会和三济会,培养了骨干力量。不久经中共福州中心委同意,中共宁德城关支部在金涵竹林院成立,隶属于中共福州中心市委。共有9名党员,谢大大任支部书记,党支部成立后,随即建立了城关地方联系站一——红叶酒家。10月城关党支部谢大等共产党员发动店员,工人清算漳湾德顺渔行欺压,剥削渔民的罪行,严惩了酒捐局长,袭击了巡逻队。11月为纪念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城关党支部在城关大街小巷张贴和散发“学习十月革命精神”,“苏维埃政府万岁”“打倒国民党反动派”等标语,轰动全城。国民党县政府大力震惊。

来源:新华网蕉城在线

    版权宁德师范学院附属小学所有 备案号:闽ICP备16026840号-1

    技术支持:福建电信翼商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