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 淡淡兰香溢——台湾名教师苏兰印象
- 下一篇: 我的死党
当前位置:首页 >教工之家 >旧网博客
这是一篇本人记于1993年元月11日的“班主任民主管班举隅”,那时我担任附小五年级(1)班的班主任。十几年过去了,所叙述的小事,真的已成“故事”。故事中的小主人如今已经参加工作,但回想起来却有如正在昨天……时间在变,但教师对学生的爱却永恒。
良好品德、习惯的培养
——班主任民主管班举隅
1、安度课间十分钟。
开学初,每每下课了,很多同学都就地活动,你追我逐,大声喧哗,五十多平方米的教室里可真热闹非凡,结果当然是噪声充耳,灰尘满天。对此,想休息一下的同学敢怒不敢言,努起了长嘴巴。我想,有必要对学生进行“课间十分钟怎么过”的教育了。我没有简单地对同学们呵斥,而是采用谈心的方式。在一节活动课上,我首先对学生进行家庭礼仪教育。我问同学们:当你的家里人需要安静、休息时,你该怎么做?”有的同学说:“在室内活动尽量慢步轻声。”有的说:“减小电视机的音量。”有的说:“不和兄妹吵闹。”“同学们做得很对!”我首先给予表扬,接着我因势利导:“我们在学校,一个班级也是个大家庭。在这个大家庭里,同学们就是兄弟姐妹。经过一节课的学习,同学们的眼睛、大脑、身体都会不同程度地感到疲劳,这时候,很需要休息一下,所以学校要安排课间十分钟。那么,在这课间十分钟里,同学们该怎么做呢?”有的同学说:“到教室外走走,呼吸一下新鲜空气。”(同学们点头赞同。)有的说:“不在教室里追逐。”(原来在教室里追逐的学生不好意识、思地低下了头。)有的说:“如果不到室外去,那就安静地坐一会儿。”还有的说:“把不懂的问题请教老师。”我听完同学们的回答,对他们投去了信任的目光和微笑。从此,每个同学都自觉地担当起了“课间督导员”大家互相督促,课间十分钟教室里变得安详了。
2、班干部带动班集体。
有一段时间,班里抄袭作业的现象严重。学习委员常在交来的作业本中夹上纸条:“黄炜抄别人作业。”“理文、万炜抄别人作业。”我看着这些纸条,其中还不少是班干部呢!我想,要形成良好的班风,首先得由班干部带头。于是我及时召集班干部会议,晓之以理:“机器如果停止了运转便很容易生锈,人的脑筋如果不经常地动动,思想便会变得迟钝。如果自己脑筋不动,天天抄别人作业,爸妈就白养了你个大脑袋。更何况班干部是班里的带头人,你们都知道"上梁不正下梁歪"的道理吧?”虽然我还没有把抄作业的同学挑白,但他们已从中悟出了道理。黄炜这个一班之长,羞愧得低下了头。我趁此时机号召班干部,让他们来比一比,看谁独立完成作业即对又快。从此,班干部们在暗里争着上游。同学们是敏感的,知道班干部在变,他们作业交得快了,并且第一名不再是“新强”的专利了。(新强是我们班的优等生。)看着那么多该学的榜样,他们岂愿落后!无须再多的批评,榜样教育的力量何许之大。于是,“×××抄作业”的纸条便“销声匿迹”了。而不同的是,把不懂问题拿来问我的同学变多了。这样,我虽然变得忙了,但却心甘情愿,而且打从心眼里为这种变化而感到高兴。
3、寓教育于故事中
在一节数学练习课,我让同学们完成练习册作业。同学们都在专心致志地思考、计算,唯有一位女同学显得悠闲自在。我走到她身旁,轻声问她:“你怎么不做作业?”她说:“我做完了。”“不可能!她不可能如此神速地完成作业!”当时我想。可我没把她的练习册拿来检查,因为同学们本来就反映她不诚实。如果这时把她揪出来,就等于当众揭她的短。这样只能增加同学们对她的反感,于是我当作没事儿地走开了。放学后,我故意跟她走在一块,用轻松的口吻跟她说讲一个故事给她听,她欣然同意。于是我讲开了:“从前,有一个国王,共有7个儿子,他想从中挑一个做自己的接班人。就发给7个儿子每人一包花籽,让他们栽到盆里,看谁种的花长得好,开得漂亮。其中有6个儿子都带来了盛开的鲜花,只有小儿子带着空花盆。结果国王选中了小儿子做自己的接班人。因为国王发给儿子的花籽都是用开水煮过的,不可能发芽、开花。那6个儿子见花没长出来,便将别处的花移栽到盆里,想讨父亲的喜欢,而小儿子却老老实实地带着空盆见父亲。”故事讲完了,我特意提了个问题:“你回去好好想一想,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想好了,告诉我。”第二天,这个同学主动找我来了,并且一见我就声泪俱下地说:“老师,我错了,昨天我没完成作业还骗你,我错了。”一边捧上了已经完成的练习册。我首先表扬了她:“做人最重要的是要诚实,你已经认识到自己的错,这点很好。老师相信你会用诚实赢得同学们的信赖。”我的话既是鼓励,更是希望。有时,一个故事胜过严厉的批评。她确实变得城诚实了,我也经常有意无意地在同学们面前表扬她,同学们与她的隔阂也渐渐地消融了。
总之,在管理班级方面,我的做法是尽量创设轻松愉快的情景,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接受教育,而不采用或少采用简单的呵斥和严厉的批评,久而久之,当学生们觉得老师和蔼可亲时,即便他(或她)无意中犯了错误,也会自觉地改正它。
版权宁德师范学院附属小学所有 备案号:闽ICP备160268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