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工之家

当前位置:首页 >教工之家 >旧网博客

《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教学设计
作者:qianghansheng 来源:
发布日期:2008-04-17 08:46:00 阅读:455次

《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教学设计
                                                       生生不息
   教材分析:
《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是教科版新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最后一节课,也是本单元学习后的综合、总结课。它是学生在了解了物体的沉浮与物体本身的重量和体积有关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物体的沉浮还和液体的密度有关。在探索的过程让学生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学生分析:
  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已经掌握了一定科学探究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只要加以适当的引导就可以了。如在本课中我让学生观察同一个马铃薯两种不同的沉浮表现来引入,这样做有利于学生直奔探究主题,在主体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来调制两杯让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让学生明白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最后通过教师演示以及课件的帮助来解决教学的重难点,在整个教学中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教学原则。
  设计理念:
本课主要是通过“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实验、课件学习,使学生明白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通过动手操作实验,推理与验证得出马铃薯沉浮的原因,再通过判断塑料块的沉浮实验,最后可以得出:马铃薯、塑料块(物体)比同体积的液体重,下沉;比同体积的液体轻,上浮。完成沉浮现象的最终解释,也是本单元的核心概念。沉浮原理的应用,比重计的作用可以教师讲解为主,或者采用多媒体课件配合讲解,最后是整个单元的总结。这个活动比较重要,这是对整个单元的科学概念的梳理和总结。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不同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作用大小不同。
2、比同体积的水重的物体,在水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水轻的物体,在水中上浮。
3、比同体积的液体重的物体,在液体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液体轻的物体,在液体中上浮。
过程与方法:
通过简单的推测、验证活动获得数据,并转化为证据,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整理所学的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形成科学学概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物体的沉浮现象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被我们认识的。
教学重点:
上浮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教学难点:
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教学准备:
每组一个钩码、一个马铃薯、一个弹簧秤、一杯清水、浓盐水、糖水、酒精、量筒、天平。
教学过程:
一、测量钩码在不同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大小。
1、讨论:马铃薯在有的液体中下沉,在有的液体中上浮,是不是马铃薯在不同液体中受到的浮力有大有小?(设计意图:引出学生的好奇心,激起探究欲望。)
2、讨论:怎样用实验验证自己的推测。
3、用钩码代替马铃薯进行研究。按照第6课学过的方法,分别测量钩码在清水、浓盐水、糖水和酒精中受到的浮力大小。然后把数据进行比较,验证原来的推测。(设计意图:科学探究不仅要大胆猜测,还要注重证据收集。)
钩码在不同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大小
 清水 浓盐水 浓糖水 酒精
在液体中的重量    
受到的浮力    
4、根据钩码受到的浮力大小,进一步类推马铃薯在不同的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大小情况,从而验证学生原来的推测。(建议:在这个分组实验中,测量钩码在酒精中受到浮力大小的活动,只要有一个小组完成即可,这样可以节约实验材料,又不影响验证的结果。),(设计意图:从观察——发现——推测——验证,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
二、推测与验证。
1、思考:物体在不同的液体中受到的浮力为什么会不同呢?影响马铃薯浮力大小的原因是什么?
2、从马铃薯和液体的重量去比较会有什么结果?比较重量的前提条件是什么?(引导学生思考要在同体积的情况下比较重量。)
3、推测同体积的清水和浓盐水重量是否相同,进一步推测与同体积的马铃薯比较,重量是否相同。
4、如果要验证我们的推测,那么怎样比较同体积的马铃薯、清水和浓盐水的轻重? 
5、用天平比较同体积的马铃薯、清水和浓盐水的轻重,得出数据。(设计意图:再次验证同体积的盐水比清水重,知道科学探究有时需要多种证据。)
同体积的马铃薯、清水和浓盐水的轻重比较
 马铃薯 清水 浓盐水
重量   
6、分析表中的数据,我们知道马铃薯沉浮的秘密了吗?物体的沉浮与液体有什么关系呢?
小结:马铃薯比同体积的清水重,而比同体积的浓盐水轻,这就是造成马铃薯沉浮变化的原因。
三、判断塑料块的沉浮。
1、观察教科书提供的资料,判断塑料块在不同液体中的沉浮情况,并说说判断的理由。
2、观察教科书第20页中间的2张图片,根据这些物体的沉浮关系,我们能判断这些物体的轻重吗?注意:判断轻重的前提条件是同体积。
四、沉浮原理的应用。
比重计的作用可以教师讲解为主,或者用多媒体课件配合讲解。
播放课件:《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
五、整个单元的总结。
这是对整个单元的科学概念的梳理和总结。教学时,教师可以从简单到复杂进行梳理,从现象到本质进行梳理。可以设计一些有层次的问题进行整理:
1、怎样用浮力和重力的关系,来解释物体的沉浮现象?
2、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有什么规律?
3、石块在水中的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同体积的石块与水的轻重比较有关)
4、木块在水中的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同体积的木块与水的轻重比较有关)
5、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同体积的物体与水的轻重比较有关)
6、物体在液体中的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同体积的物体与液体的轻重比较有关)
播放课件:《知识拓展》。(设计意图:学习的方法可以有许多种,只要能学到知识都是可以的) 
六、板书设计。
8、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
不同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作用大小不同
比同体积的液体重的物体,在液体中下沉
比同体积的液体轻的物体,在液体中上浮
比重计
 课后反思:《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是教科版新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最后一节课,也是本单元学习后的综合、总结课。我在教学中采取了以下方法:1、通过简单的推测、验证活动获得数据,并转化为证据,培养逻辑思维能力。2、整理所学的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形成科学概念。步步深入,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实验,探索总结出马铃薯沉浮的原因,达到了预设的教学效果,我的具体教学设计如下。
1、设计悬念,引发兴趣。
教师要选择小一些的马铃薯做演示实验,这样马铃薯能够放人杯子中。首先推测马铃薯放人水中是沉还是浮,然后把马铃薯轻轻放人清水中,观察它的沉浮状况。接着把马铃薯从清水杯中拿出、擦干,轻轻放人另一个杯子中,观察它的沉浮。怎样解释马铃薯在不同杯子中的沉浮?影响马铃薯沉浮的原因是什么?怎么解释马铃薯的沉浮现象? 教师演示所用的液体,可以是食盐溶液,也可以是糖溶液,也可以是其他的溶液,为的是不让学生一下子猜中答案。为了防止学生尝,溶液必须是无毒的。当然要教育学生,对于不知名的液体,不能随便用尝的方法辨别。
2.观察比较两种液体。
(1)观察两杯液体有什么不同。(2)做液滴加热实验,教师先指导加热的方法,然后从两个杯子里各取几滴液体,分别滴在铁片上加热,比较液滴变干后留下的痕迹。 (3)观察两种留下的痕迹,有什么不一样,两种液体一样吗?能使马铃薯上浮的液体有什么特点?
 3.调制一杯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
此项活动可以按照以下顺序进行教学。(1)提问:是不是只要水中溶解了物质就能够使马铃薯浮起来呢? 2)每个小组调一杯盐水试试,马铃薯在盐水中能上浮吗?注意调制盐水的要求,取100毫升水,往杯子里一次次加盐,食盐溶解后,放人马铃薯检验是否浮起来,并做好记录,直到马铃薯浮起来为止。这里不希望学生一下子把全部食盐倒人杯中,如果这样,学生就探索不到液体浓度与马铃薯沉浮的关系了。(3)如果时间允许,让学生用同样方法,制作一杯糖水进行检验,或者制作更多的溶液进行检验。(4)思考:从实验现象和结果分析,怎样的液体才会使马铃薯浮起来。(5)阅读本课的资料,我们从中明白了什么? 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同体积的物体与水的轻重比较有关),物体在液体中的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同体积的物体与液体的轻重比较有关)。

 

 

 

 

    版权宁德师范学院附属小学所有 备案号:闽ICP备16026840号-1

    技术支持:福建电信翼商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