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工之家

当前位置:首页 >教工之家 >旧网博客

听课随笔
作者:zhangshuyong 来源:
发布日期:2008-04-12 23:38:00 阅读:457次
     晚上坐在电脑前翻看两位老师《望庐山瀑布》的教学设计,再回想那天听课的情景,心中有许多感触油然而生。几节课听下来,坐在评委席上的自己竟有如坐针毡的感觉。这倒不是我谦虚,实在是因为几位上课的老师把我震住了,再次感觉到附小真是藏龙卧虎之地。想想看,这些天上课的老师,哪一个不青春年少?哪一个不貌美如花?哪一个不妙语如珠?哪一个在课堂上不是收放自如?本周二执教《望庐山瀑布》的林娜老师与郭艳艳老师无疑就是附小百花园中的两朵奇葩。

     大家都说古诗难教,一是听得课例少,二是公开课大家一般也都绕过古诗教学。可这次教导处偏给两位执教老师出了难题。我们得知后也都替她们捏了把汗。但听完后,不出汗了,反倒松了口气。看来,人真的很有潜力可挖,压力有多大,动力就会有多大。从两位老师的课可以看出这一点。

       艳艳老师的课设计很大胆,以“你眼中的瀑布是一番怎样的景象?”这条主线来组织教学,避免了对古诗平铺直叙、按部就班的解读,而是给学生一个很开放的读书空间。让学生在吟诵古诗的基础上谈自己直观的感受,所以我们听到学生兴致盎然地说他看到“飞流直下三千尺”的气势,也读出了“日照香炉生紫烟”的美妙。但孩子的解读无疑是浅层次的,需要教师的引导,艳艳老师很清楚这一点。在她大胆开放的教学设计中又有着严谨、细腻的预设。我们看到在课堂上,她抓住契机,采用层层剥笋的方式,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再配上精美的课件,让学生充分感受诗歌所描述的意境,并在品读诗句的过程中,感受李白诗风浪漫、雄奇的特点。课堂上始终贯穿着一明一暗的两条主线。同时伴以教师诗化、绮丽的语言,的确把听课教师带入诗的意境中。但美中不足的是,预设与生成的矛盾,艳艳老师没有很好地解决。主要表现在学生汇报阅读体会时,教师缺少适度地引导,而是任着学生东一句、西一句地解读。这样不仅破坏了全诗的整体感,而且也使得观察瀑布的视角显得有些凌乱,先是感受“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奇景,然后又退回远处观看“日照香炉生紫烟”,接着又回过头感叹“疑是银河落九天”。当学生把本体和喻体分割开后,要谈诗人为何“疑是银河落九天”?就显得有些牵强。我想,理想的处理应该是开放的同时还要有周到、细致的预设,教师在备课时首先应该考虑到学生可能出现这样的学习状况,我们应该如何处理?这样才不至于临阵慌了手脚。如果考虑到这一点,当学生汇报到第一句的时候,教师应该顺理成章地导出第二句,当学生汇报第三或第四句的时候,教师应该相机提示学生这两种景象是相互关联的,首先是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所以才发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感叹。先有本体,才有喻体。这样的处理是不是更好。

      再说林娜老师的课,自从听了她的《李时珍夜宿古寺》之后,我就把她当作了心目中的偶像。在今天这节课上,她进一步完善了她在我心中偶像的形象。首先是形象美,其次是语言美,再者则是形体美(当然服装不够美)。而课堂上一开始和学生的交流就颇有几分诗仙的味道,非常契合那天的古诗教学。尤其是几个生字词的教学,既扫清了拦路虎,而且定下了整首古诗教学的基调,可谓一石二鸟。此后,在引领学生品读“生紫烟”的“生”字教学时,她采用了换词的方法,同时辅以教师诗一般的语言渲染,使得学生准确地感悟到“生”字在这里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妙处,很有四两拨千金的功效。而且她和艳艳老师心有灵犀的是,虽然不在一起备课,但却都把感受李白夸张、浪漫的诗风特点作为理解诗歌意思之外的另一条主线。所以当她在引导学生品读“飞流直下三千尺”这一宏伟景象时,适时引出李白的其他诗歌,满怀激情地引导学生诵读,让学生充分感受李白的浪漫与夸张,把课堂推向一个小高潮。但我以为林娜老师在引导学生诵读了李白的诗歌之后,又让学生诵读本课第二首杜甫的诗,找出关键字眼,感受《绝句》一诗中也运用了夸张的写法。从而导致了在这一环节花太多时间,而且让学生本已高涨的情绪陡然低落,很有画蛇添足之嫌。

       我想,以林娜老师的功力,在这节课上,如果把一些细节问题处理得更细致些,剔除一些本可以避免的硬伤,一定会有更多的惊喜等待着我们

    版权宁德师范学院附属小学所有 备案号:闽ICP备16026840号-1

    技术支持:福建电信翼商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