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 “大炮阮副校长
- 下一篇: 第二届弘扬“张高谦精神”文化艺术节活动(二)
当前位置:首页 >教工之家 >旧网博客
虽说从教近十年,但说实话,鲜少接触古诗教学,更别说是深入地研究了。当一抽到古诗时,我就傻眼了,这古诗该怎么教呢?
于是一回家,就翻箱倒柜,找有关古诗教学的书籍,上网狂搜,下载各种古诗教学资料。折腾了一星期,教案终于出炉了。一试教,心就落到了谷底,怎么就上不出古诗的味儿呢?
我又仔细研读了教材,查阅了大量资料。第二次设计时我把深入感受庐山瀑布的壮美这条明线和初步感受诗人豪放、夸张、飘逸、洒脱的诗风这条暗线相结合,让一明一暗这两条线索贯穿始终。下午我拿着这份“难产”的教案,怀着忐忑不安的心上场了。一节课上完,受益颇多,感慨颇多。
我觉得做得比较好的有以下几点:
一、 始终以一明一暗两条线索贯穿始终,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同时,也初步感受到了诗人的浪漫主义诗风。
二、 以“你读懂了李白笔下的瀑布是怎样的一番景象”这个大问题提刚契领,避免了逐字逐句串讲诗意的烦琐与无味,保持了诗文的完整性与美感。
三、 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理解中读,相辅相成。《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整节课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促进读,逐步受到情感的熏陶。读和理解相互交融,相辅相成。
做得不够的地方有许多:
一、把三四两句诗给分开品析了。回家潜心再读诗文,“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两句其实是一个整体,要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瀑布从高处落下,流得快、直、美。而我在学生理解后,没有把两句诗整合起来品析,破坏了瀑布流态的整体之美。
二、时间安排不合理,前松后紧。在“细品诗句,领悟诗情”环节花了太多时间,个别读太多。以至“联类比照,感悟诗风”这环节匆匆带过,原来预设时自认为的亮点就这样以遗憾告终,写字教学也无法进行,作业也忘布置了。真是有“虎头蛇尾”之感。
三、对课堂的生成处理的不够机智。如理解“生”字的妙用时,我让学生给“生“字组词,原来是想让学生说出“产生”,以此明白“生”的意思,可无奈学生怎么也没说出“产生”一词,我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只好再回到诗句中让学生说“生”的意思,浪费了一些时间,品析诗境的效果也不是很好。还有一位学生介绍庐山时说:“庐山是世界十大自然遗产……”我从来没有听说过,也不知是否真实,便未做任何评价。现在静心一想,如果当时能正视自己的知识空白,告诉学生:“你说的老师可是闻所未闻,大家听说过吗?我们大家一起回去查查资料,下节课来反馈。”这样就能对学生的发言做到中肯,及时的评价。
遗憾的地方还很多。总而言之,我觉得一堂成功、有效的课既离不开教师精心的“预设”,也不能没有学生精彩的“生成”,让预设与生成相统一,关注学生在课堂中处处闪现的生成点,学习处理好生成点中的智慧火花,学习处理课堂教学中生成与预设之间的关系,是我以后前进的方向。
版权宁德师范学院附属小学所有 备案号:闽ICP备16026840号-1